Monday, June 21, 2010

放言

白居易

原詩五首

其一

朝真暮偽何人辨,古往今來底事無。

但愛臧生能詐聖,可知甯子解佯愚。
草螢有耀終非火,荷露雖團豈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憐光彩亦何殊。

這第一首著重講要善於辨別真偽,識別兩面派。其中“草螢”、“荷露”二句頗富哲理的思考:螢火虫拖著一條發光的尾巴,似火而實非火﹔荷葉上渾圓晶瑩的露珠,像珠而不是珠。螢火和荷露只是由於其表面上帶著火與珠的某些非本質的特徵,因而形成某些假象,於是便使一些人迷惑,看不清其真相,誤以假為真,混淆黑白。但是,假的就是假的,騙人和受騙都是不會長久的,只要經過實踐的經驗,真偽即能大白。

其二

世途倚伏都無定,塵綱牽纏卒未休。
  
禍福回還車轉轂,榮枯反覆手藏鉤。
  
龜靈未免刳腸患,馬失應無折足憂。
  
不信君看弈棋者,輸贏須待局終頭。

這第二首主要講禍福得失的轉化。作者以詩言理,闡述了《老子.五十八章》中所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禍福之間的倚伏關系,從而說明壞事可以轉變成好事,好事也可以轉變為壞事,顯示了樸素的矛盾轉化的思想,即樸素的辯証觀點。
應該指出的是,矛盾的互相轉化是有一定條件的,沒有一定條件,是不可能發生或實現轉化的。詩中所講的《塞翁失馬》的故事就是這樣。塞翁的馬失而復還,而且還帶回一匹好馬,這是福﹔但是后來,其子騎馬又摔壞了腿,福於是變成了禍。其中,這個兒子去騎馬,或是由於事先沒有做好安全措施,或是由於他的騎術不高明,摔下馬來,這就是其福轉化為禍的條件。而“馬失應無折足憂”的說法,隻講轉化,忽略了轉化的條件,帶有一定的片面性,是不足取的。當然,這是詩句,不可能講得那樣細致,我們是不能苛求於古人的。

其三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
  
向使當時便身死,一生真偽複誰知。

辯証唯物主義告訴我們,看問題忌帶片面性和表面性。“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正是闡明:對人或事物要得到全面的本質的認識,就必須經過一定時間的檢驗或考驗,要以歷史的眼光去衡量、去判斷,決不能根據一時一事就輕率地下結論。而且,對人的認識也同認識其他事物一樣,也要善於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能簡單地以眾人的是非為是非,也不能把大奸似忠的人誤認為是好人。歷史上的周公是好人,忠心為國,卻遭到某些人的流言蜚語的攻擊﹔而西漢末年的王莽,為了篡位自立為帝,偽裝謙虛恭謹,使當時不少善良的人都受了他的騙。這些歷史的經驗教訓,多麼值得記取啊 ! 因此,當正直的人們在受到誣陷攻擊時,當鑽營卑鄙之稈偽裝正人君子時,我們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信念,相信歷史終將作出公正的裁決。“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這至理名言,足可醒世駭俗。

其四

誰家第宅成還破,何處親賓哭復歌。
  
昨日屋頭堪炙手,今朝門外好張羅。
  
北邙未省留閒地,東海何曾有定波。
  
莫笑賤貧誇富貴,共成枯骨兩如何。

這首詩通篇談世事人生的變化。甲第貴宅破敗了,親人朋友死亡了﹔昨天炙手可熱的人家,今朝門可羅雀﹔浩瀚湯湯的東海三為桑田。宇宙一切的一切,都在運動,都在變化。世界就在這運動、變化中發展,前進。人生的富貴也是變化的,所以決不能因為自己的一時顯榮,就自我夸耀,看不起別人。這些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辯証法思想,對我們今天正確地認識人生和社會,不無哲理的啟示。

其五

泰山不要欺毫末,顏子無心羨老彭。
  
松樹千年終是朽,槿花一日自為榮。
  
何須戀世常憂死,亦莫嫌身漫厭生。
  
生去死來都是幻,幻人哀樂繫何情。

新陳代謝是宇宙的根本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鬆樹千年終是朽,槿花一日自為榮”,藝術地說明了這一道理。自然界是如此,人生亦概莫例外,有生必有死,所以人們應該“何須戀世常憂死,亦莫嫌身漫厭生”。因為有生有死,才符合世界發展的規律。正確的人生態度應該是:應當多考慮如何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為國家民族做出應有的貢獻﹔果如是,則雖死猶生,又何憾焉!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