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February 18, 2010

留財做什麼

林則徐寫的一幅對聯:「子孫若如我,留財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其意大概敘述:如果子孫後代均像我這麼廉潔,留錢給他做什麼,他本來就很賢慧和聰明,我把錢和財產留給他反而損害了他奮鬥的意志。子孫若不如我,那留錢給他,反而更使他好逸惡勞,坐吃山空。留的錢越多,他就越是胡作非為,越是增加其過錯。

人生最重要係立志,唔係錢!!

海納百川

林則徐任兩廣總督,查禁鴉片時期,曾在自己的府衙寫了一幅對聯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上 聯 「 海 納 百 川 , 有 容 乃大 」 , 表 明 處 世 之 方 : 大 海 之 所 以 廣 大 深 厚 , 緣 其 涵 納 百 川 , 不 擇 細 流 ; 待 人 接 物 , 必 須 取法 海 洋 , 泱 泱 大 度 , 寬 和 容 眾 。

海 納 百 川 , 出 自 《 管 子 ‧ 形 勢 解》 : 「 海 不 辭 水 , 故 能 成 其 大 。 」

有 容 乃 大 , 出 自 《 尚 書 ‧ 周 書 ‧ 君 陳 》 : 「 有 容 德 乃 大 。 」
 
下 聯 「 壁 立 千 仞 , 無 欲 則 剛 」 , 宣 示 立 身 之 道 : 岩 壁 之 所 以 聳 立 千 仞 , 緣 其 剛 強 無 雜 質 。 行 事 若 想 有 成 , 理 應 如 石 壁 之屹 立 , 排 除 一 切 私 欲 雜 念 。

壁 立 千 仞 , 古 人 以 七 尺 為 一 仞 , 亟 言 雄 偉 高 峻 。 《 水 經 ‧ 河 水 注 》 : 「 其 山 惟 石 , 壁 立 千 仞 , 臨 之 目 眩 。 」

無 欲 則 剛 , 令 人 聯 想 起 儒 家 孔 孟 之 道 :
子 曰 : 「 我 未 見 剛 者 。 」 或 對 曰 : 「 申 棖 。 」 子 曰 : 「 棖 也 慾 , 焉 得 剛 ? 」( 《 論 語 ‧ 公 治 長 》 )
孟 子 曰 : 「 養 心 莫 善 於 寡欲 。 其 為 人 也 寡 欲 , 雖 有 不 存 焉 者 寡 矣 ; 其 為 人 也 多 欲 , 雖 有 存 焉 者 寡 矣 。 」 ( 《 孟 子 ‧ 盡 心 》 )
孔 子 感 歎 意 志 剛 強 者 難 得, 孟 子 強 調 修 養 心 神 貴 在 寡 欲 , 此 即 所 謂 「 剛 者 無 欲 」 、 「 無 欲 則 剛 」 。 只 有 摒 除 私 慾 , 才 能 堅 持 正 道 直行 , 不 屈 不 撓 , 去 除 外 物 的 誘 惑 影 響 , 所 以 《 孟 子 ‧ 滕 文 公 篇 》又 云 : 「 富 貴 不 能 淫 , 貧 賤 不 能 移 , 威 武 不 能 屈 , 此 之 謂 大 丈 夫 。 」 《 老 子 ‧ 四 十 六 章 》 亦 云 : 「 禍 莫 大 於 不 知 足 , 咎 莫 大 於 欲 得 , 故 知 足 之 足 常足 矣 。 」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這句話出自清朝林則徐的《赴戌登程口占示家人》。 是林則徐被流放新疆伊犁時告別家中人時口頭吟誦的。 這兩句的意思是:如果有利於國家,即使死也豁得出去,難道還會因為是禍就避開,是福就去追求?

Wednesday, February 3, 2010

君子

易經言君子之德性

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天(即自然)的運動剛強勁健,相應於此君子應剛毅堅卓,憤發圖強

乾卦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

繫辭下五: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喻人平時應勤修學習,以待時機 到來而一展長才。

我的兒子叫「永強」,意思正是自強不息。

人到無求品自高

「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出自蘇洵的《安樂銘》

老生常談,雖難達到和實踐,但願人們都有這般的心境吧。

生活在不斷發展中商業的功利社會,私心雖則難以避免,利害取捨當中亦伴隨有不少煩惱...有些朋友太過「自我中心」,利己主義者都是可悲,因他們不懂知足反思、珍惜及欣賞。最後這個自私的心靈是痛苦的,終會傷害了身邊的人。

實際上則說明了每個人必須行動和自省才有希望,也說明了人的生存是一種主觀、自主性的決擇和追求,同時也告訴我們謙遜的反省和勇敢的改變,人生的意義才有嶄新的一面。

人生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於心。活在當下,好好地掌握珍惜你擁有的一切吧。人生應該是快樂的、幸福的、充實的。若是營造抱持這樣的人生觀,積德雖無人見,存心自有天知。

雖則如此,唯獨我們某些實際情況已做到了...只怕你不懂觀察和珍惜。

我很知足我擁有健康的身體,還有不殘缺的心靈...

我很知足有身邊有朋友和我一起分享我所有的苦與樂,和我一起走過我的心路歷程...友情,是免費的。真正的朋友的相交不帶功利性,而是用心靈去感悟、去品味一種真摯情感。

我很知足擁有愛情,是免費的。那份不由自主的傾慕,那份無法遏制的思念,那份風雨同舟的深情,那份相濡以沫的摯愛,正是生命最深切的慰藉與最堅實的依靠。

我很珍惜我父母仍然健在,在遙遠的家鄉都會常常叮嚀著我,掛念著我的安危...而這一切,都是免費的,更是金錢買不來的。

還有信念,還有希望,還有意志,還有夢想…有這一切,都是免費的,只要你想要,你就能得到…世間多少滋潤心靈的美好風物,都是珍貴的啊。

再加上回答這問題都是免費的。請再不要對著蒼天唉聲歎氣;蒼天是公正的,更是慷慨的;蒼天早已把最珍貴珍惜的一切,免費地饋贈給了每一個人,我們更要學會知足和感恩。

懂得珍惜和知足,幸福快樂於一種心靈上的滿足,只要能夠用心去體會,珍惜才能擁有,感恩才會天長地久。

口德

「誰人背後無人說,那個人前不說人!!」

人多就口雜,人就係喜歡講人是非!! 自己要學會少說別人不是,多反思自己的不是!!

「是非只為多開口,那煩惱皆因強出頭」

「平生只會量人短,何不回頭把自量」

還有....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係人講自己是非,定係自己真係有問題,要好好想清楚!!

人生

西晉的"在世顏子"羊祜有一句話很經典:"天下不如意事,恆十居七八。"

人生得意四件事 - 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人生失意四件事 - 寡婦攜兒泣,將軍被敵擒,失恩宮女面,下第舉人心。

事實上,人生唔係得意,就係失意。得失本是平常事,平常人更加十次又七八次失意。有人還話"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只要以平常心面對,但求無愧於心就可以。

Tuesday, February 2, 2010

富貴不能淫

孟子滕文公篇有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意思是金錢、地位不能惑亂其心志,雖然貧窮低賤但仍不改其操守,不屈服於武力暴力。

據《孟子.滕文公下》記載,有一個叫景春的人,向孟子宣揚當時的兩位著名的 說客公孫衍和張儀是「大丈夫」,以示誇耀。公孫衍曾佩五國相印,張儀曾佩秦國的相印,這兩個人都是手握大權、赫赫有名的風雲人物。景春誇耀他們是「大丈夫」的論據是,公孫衍、張儀他們一生氣便會發生戰爭,讓諸侯們畏懼,他們一平靜下來,天下也平靜無事了,所以稱得上是叱咤風雲的「大丈夫」。

孟子對公孫衍和張儀這些專搞縱橫捭闔、陰謀詭計,經常無端挑起戰亂的人,本來就十分不滿,而景春居然還吹捧他們是「大丈夫」,便義正辭嚴地進行了駁斥。他說,公孫衍和張儀只不過是無原則地順從君主、趨炎附勢的人。這算甚麼大丈
夫!

顯然,景春這種著眼於威風及權勢來評定大丈夫的標準,是極其荒謬的。孟子在駁斥了景春的謬論後,緊接著便對甚麽是真正的大丈夫的標準,作了明確的說明和界定。他認爲,真正的大丈夫有兩個標準:一是要有「行天下之大道」的遠大志向和抱負,並能將此大道推行到廣大人民中去;二是要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只有這樣,才算得上是大丈夫。

孟子的這些話,今天依然可以指導我們去探索人生的價值。

試想,人生在世,財富多了,或官當大了,自然是好事,但有時卻反而會成爲壞事。有的人財富多了,或者官當大了,便志滿意橫、驕奢淫逸起來,結果,貪贓枉法、腐敗墮落便從此産生。富貴之後,放縱了自己,迷亂了心志。可見,富貴不能淫,這既是人生的警示,也是一個人應有的道德操守。 貧賤,不是人們所願望的,但也不是甚麽可耻、可怕的事。一個人雖然貧賤卻活得堂堂正正,詩仙李白在《夢遊天姥吟留別》裏也說:「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便我不得開心顏」,不吃嗟來之食,不摧眉折腰,不以不正當的手段擺脫貧賤的處境,人窮志不短;「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高尚的人格並不因爲身處貧賤而改變,這就是「貧賤不能移」的真正內涵。

珍愛名譽,保持氣節,這是做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的道德底線。這就要求我們做到威武不能屈,即使在高壓、淫威、權勢及武力逼迫面前,都能不屈不撓,守得住,站得直,不卑不亢,持守誠信。

少壯不努力

百川東到海,何日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長歌行‧漢樂府》

勸學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勸學》 顏真卿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衛靈公》

知恥近乎勇

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中庸》

喜歡研究學問就接近智了,能夠努力行善就接近仁了,知道什麼是羞恥就接近勇了。知道這三樣,就知道怎樣去修身了。知道怎樣修治自身,就知道怎樣管理眾人,知道怎樣管理眾人,就知道怎樣治理天下國家了。

知恥,是一種覺悟,有了覺悟便會悔改,而勇於改過,便是從覺悟所開發的生命能量。

殺身成仁,捨身取義

孟子曰: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者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嘑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己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孟子‧告子上》

譯文:
鮮魚,是我想要的東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東西。(如果)兩樣東西不能一齊得到,(只好)放棄鮮魚而要熊掌。

生命,也是我想要的;正義,也是我想要的。(如果)生命和正義不能夠同時得到,(只好)犧牲生命來保住正義。

生命本是我喜歡的,(可我)喜歡的東西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肯乾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本是我厭惡的,(可我)厭惡的東西還有比死亡更厲害的,所以(遇到)災禍也不躲避呀。如果人們想要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麼,一切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採用的呢?如果人們厭惡的沒有比死亡更厲害的,那麼,一切可以避開禍患的事情,哪有不採用的呢?靠某種不義的手段就可以苟全生命,有的人卻不肯採用。靠某種不義的門道就可以避免禍患,有的人卻不肯去幹。這樣看來,喜歡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厲害的東西,不僅僅有道德的人有這種精神,每個人都有這種精神,不過有道德的人能夠最終不喪失掉罷了。

一碗米飯,一盅肉湯,得到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便餓死。(可是)惡聲惡氣地遞給人家,(就是)過路的(餓漢)都不會接受;踩踏過才給人家,討飯的叫化子也不屑看它一眼。 有人對優厚的俸祿卻不區別是否符合禮義就接受它。那優厚的俸祿對於我有什麼好處呢?(只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我所認識的貧困的人感激我嗎?過去寧願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為了住宅的華麗卻去做這種事;過去寧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為了妻妾的侍奉卻去做這種事;過去寧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為了所認識的貧困的人感激自己卻去做這種事:這種不符合禮義的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他的本性。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志士仁人不會因為貪生怕死而做出違背仁德的事,反而會為了護衛仁德的標準而犧牲性命。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小大殊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則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則禮者天地之別也。 《禮記‧樂記》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意思是說同類的東西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反之就分開、現在多比喻壞人相互勾結在一起。

人除了要不斷的反省及檢討自己是否有錯而不自知,也要懂得篩選、過濾朋友。如果人生處事態度、價值觀、觀念或思想有所偏差,人生路上勢必「波折連連」、「挫折不斷」近朱則赤、近墨則黑,你跟什麼人交朋友,讀什麼樣的書,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因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是什麼樣的人,看你交往的朋友或參與的團體,即可得知一二。

欲速則不達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論語‧子路》

孔子說:「不要只求速成,不要貪求小利。圖快、草率行事,反而不會達到目標;貪圖小利,缺乏遠見,更是辦不了大事。」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朱子治家格言》

原文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繆謀,毋臨渴而掘井。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留連。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飲食約而精,園蔬愈珍饈。勿營華屋,勿謀良田。三姑六婆,實淫盜之媒;婢美妾嬌,非閨房之福。童僕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豔妝。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居身務期儉約;教子要有義方。莫貪意外之財,莫飲過量之酒。與肩挑貿易,毋佔便宜;見窮苦親鄰,須加溫恤。刻薄成家,理無久享;倫常乖舛,立見消亡。兄弟叔姪,須分多潤寡;長幼內外,宜法肅辭嚴。聽婦言,乖骨肉,豈是丈夫?重貲財,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擇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計厚奩。見富貴而生諂容者,最可恥;遇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凶;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勿恃勢力而凌逼孤寡;毋貪口腹而恣殺牲禽。乖僻自是,悔誤必多,頹惰自甘,家道難成。狎暱惡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則可相依。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譖愬?當忍耐三思;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再想。施惠無念,受恩莫忘。凡事當留餘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慶,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禍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見色而起淫心,報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禍延子孫。家門和順,雖饔餐不繼,亦有餘歡;國課早完,即囊橐無餘,自得至樂,讀書志在聖賢,非徒科第;為官心存君國,豈計身家?守分安命,順時聽天。為人若此,庶乎近焉。

(原文):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

(白話):每天早晨,天剛微亮的時候,就要起床!那時屋子裏面還是黑暗的,先用水來灑濕堂前階下一帶地方的灰塵,然後用帚掃地!房子的裏面和外面都要整齊清潔。已經到了黃昏的時,便要休息;睡覺以前,門戶有要關的,或要鎖的,必須自己去查看一下。

(原文):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白話):我們對於所吃的一頓粥,或一頓飯,應當想著它的所以得來是不容易的;對於衣服的半根絲或半條線,也要常念著這些物資的產生是很艱難的。

(原文):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

(白話):凡事先要準備,像沒到下雨的時候,要先把房子修補完善,不要「臨時抱佛腳」,像到了口渴的時候,才來掘井。

(原文):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留連!

(白話):自己享受,必須約節!請客來吃酒,食切不可沒有限度!

(原文):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鈺;飲食約而精,園蔬愈珍饈。

(白話):飲食用具,質樸結實,又洗得乾淨,雖然用泥土做的瓦器,也比金玉製的好些。飲食的東西,節約而做得精美,就是園裏種的蔬菜,也勝於珍貴的肴饌。

(原文):勿營華屋!勿謀良田!

(白話):不要營造華麗的房屋!不要圖買良好的田園!

(原文):三姑六婆,實淫盜之媒;婢美妾嬌,非閨房之福。

(白話):三姑和六婆,都是姦淫和盜竊的媒介;美麗的婢女和嬌豔的姬妾,不是家庭的幸福。

(原文):童僕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豔妝!

(白話):家僮、奴僕,不可僱用俊美貌的!妻、妾切不可有豔麗的妝飾!

(原文):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

(白話):祖宗雖然年代久遠了,祭祀卻要虔誠的舉行;子孫雖是笨拙的,五經、四書,卻要誦讀,並要把其中的「微言大義」,記在心裏,做為世的方針。

(原文):居身務期儉樸;教子要有義方。

(白話):自己做人,要節儉樸實;教訓兒子們要有合宜的方法,使他們有向義的志趣。

(原文):莫貪意外之財,莫飲過量之酒!

(白話):不要貪不義的財!不要喝過量的酒!

(原文):與肩挑貿易,毋佔便宜!見窮苦親鄰,須加溫卹!

(白話):和做小生意的挑販們交易,不要佔他們的便宜!看到窮苦的親戚或鄰人們,要溫慰他們,並且要對他們有金錢或其他的援助!

(原文):刻薄成家,理無久享;倫常乖舛,立見消亡。

(白文):對人刻薄而起家的,決沒有長久享受的道理。亂了倫常的人,會立刻見到滅亡的。

(原文):兄弟叔姪,須分多潤寡!長幼內外,宜法肅辭嚴!

(白話):兄和弟,叔和姪的中間,要把多的分出來,補助少的。一家人裏,老的、少的、女的、男的,應有嚴正的規矩和莊重的言辭。

(原文):聽婦言,乖骨肉,豈是丈夫?重貲財,薄父母,不成人子。

(白話):聽信婦人數挑撥話,而傷了骨肉之親的感情,那裏配做一個大丈夫呢?看重錢財,而薄待父母,不是作兒子的道理。

(原文):嫁女擇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計厚奩!

(白話):嫁女兒,要為她選擇賢良的夫婿,不要索取貴重的聘禮!娶媳婦,須求賢淑的女子,不要貪圖豐厚的妝奩!

(原文):見富貴而生諂容者,最可恥;遇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

(白話):看到富貴的人,便做出諂媚的樣子,是最可恥的;遇著貧窮的人,便裝起驕傲的態度,是鄙賤不過的。

(原文):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凶;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白話):人們住家,要慎防爭鬥訴訟!因為訴訟,無論勝敗,總要傷財耗時,甚至破家蕩產,所以結果總是凶多吉少的。處世,不可多說話!話說多了,總難免有失當的地方。

(原文):勿持勢力而凌逼孤寡!毋貪口腹而恣殺牲禽!

(白話):不可恃勢力來欺陵壓迫孤兒寡婦!不要貪口腹之慾而任意的屠殺牛羊雞鴨等物!

(原文):乖僻自是,悔誤必多;頹惰自甘,家道難成。

(白話):性情乖張古怪,卻自以為是的人,做錯了事情,終於懊悔,一定是多的。甘心頹廢,自暴自棄的人,是難成家立業的。

(原文):狎暱惡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則可相依。

(白話):親近不良的少年,日子久了,必然會受牽累。屈意敬奉老練有德的人,遇到急難的時候,就可以靠他指導或扶助。

(原文):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譖愬?當忍耐三思!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再想!

(白話):聽人向你說話,不考察他的用意,便相信它?怎知道他不是來說人的壞話呢?總要忍氣耐煩的再三思考!因為一點事情起了口角,怎知不是我自己的不對?必須平心靜氣的自己反省!

(原文):施惠無念!受恩莫忘!

(白話):對人施了恩惠,不要記在心裏而望酬報!受了人的惠,不要了報答!

(原文):凡事當留餘地,得意不宜往。

(白話):無論做什麼事,當留有餘的地步;得意以後,就要知足,不應該再進一步。

(原文):人有喜慶,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禍患,不可生幸心!

(白話):他人有了喜歡吉慶的事情,不可有妒忌的意思!人有了禍患的時候,不可有幸災樂禍的心腸!

(原文):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

(白話):做了好事,而想他人看見,就:是沽名釣譽,不是真正的行善。做了事,而怕他人佑道,就是有意做大惡,不是偶然做了的壞事。

(原文):見色而起心,報在妻女!匿而用暗箭,禍延子孫!

(白話)::看到美貌的女性而起邪心的,將來報應,恐怕要在己的妻女身上呢!懷恨在心而暗中用計傷害人的,將會替自己的子孫留下禍根!

(原文):家門和順,雖饔餐不繼,亦有餘歡;國課早完,即;囊橐無餘,自得至樂。

(白話):家裏和氣干安,雖然窮得吃不飽,也是令人覺得多喜歡的。錢和其他要納稅捐,趕快的繳完,即使袋子裏沒有剩餘的錢也會自然得到極大的快樂。

(原文):讀書志在聖賢,非徒科第為官心存君國,豈計身家?

(白話):讀古人的書,要有志氣來學聖賢的行為,不止為了科舉的及第;做一個官吏,要有忠君愛國的思想,怎麼可以計謀自己和家人的享受?

(原文):守分安命;順時聽天。

(白話):我們守住本分去工作,守份安命,不妄求;順時勢以進行,聽自然的成就。

(原文):為人若此,庶乎近焉。

(白話):如果能夠這樣的做人,那就差不多和聖賢做人的道理相合了。

奴僕勿用俊美

奴僕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艷妝 《朱子治家格言》

功虧一簣

【原文】
惟克商,遂通道於九夷八蠻。西旅厎貢厥獒。太保乃作《旅獒》,用訓於王。曰:「嗚呼!明王慎德,四夷鹹賓。無有遠邇,畢獻方物,惟服食器用。王乃昭德之致於異姓之邦,無替厥服。分寶玉於伯叔之國,時庸展親。人不易物,惟德其物。德盛不狎侮;狎侮君子,罔以盡人心;狎侮小人,罔以盡其力。不役耳目,百度惟貞,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志以道寧,言以道接。不作無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貴異物賤用物,民乃足。犬馬非其土性不畜;珍禽奇獸,不育於國。不寶遠物,則遠人格;所寶惟賢,則邇人安。嗚呼!夙夜罔或不勤。不矜細行,終累大德。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允迪茲,生民保厥居,惟乃世王。」(《尚書•旅獒》)


【故事闡述】
周武王滅了商朝,安定天下,聲威顯赫,四方蠻夷都來進貢。西方有個叫旅的國家,進貢了幾隻土產的獒犬。召公奭害怕武王玩物喪志,勸王繼續修德慎行,重視賢能,不要珍惜異物,以盡安定國家和保護人民的責任。如果不注意小節,最後會連累大德,就像堆積一座土山,已堆到九仞,只差一簣土了,卻不肯覆上去而放棄,功敗垂成,這實在太可惜了。

古時,七尺為一仞(一說八尺為一仞),「簣」就是裝土的筐子。要建成一座九仞高的山,連土帶石,一筐一筐的往上堆積,堆到差不多九仞高了,只要再加一筐,就能大功告成。可惜,建山的人沒能堅持到底,只差最後一筐沒有加上去,因此,這座九仞高的山,就沒有建成。

這個成語告訴我們,無論做任何事,都要有始有終,踏踏實實,堅持到底,否則,雖然事情只差最後一步,卻會因未能堅持到底而前功盡棄。歷代許多激勵人們堅持不懈的格言警句都出自於這句話,如:「功勤一簣可成山,由少而多莫憚煩」等。

不孝有三

孟子.離婁篇:「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趙岐.注:「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孟子根據古代當時社會背景談到,不孝有三件,其中以不傳子嗣為最嚴重的事。

1.若不懂得順從父母的意思,違背父母的心意,陷害父母於不義,是為一不孝。

2.當父母親年老,為人子,若因家裡沒錢,無法侍奉父母親,使其過三餐無法溫飽、生病無錢看醫,或著無功名,考秀才進士求得一官半職,為
家揚名吐氣,是為二不孝。

3.孟子以為,為人子,若不娶媳婦,傳宗接代,沿襲家火,過年過節,無後代為祖先掃墓、祭拜是為三不孝。

其中第三點,又延續現代,父母親看到孩子長大,到適婚年紀,或者兒媳

婦結婚多年,沒子嗣,開始著急,常會念:「孩子不孝。」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三國志》有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劉備臨終前,用這兩句說話去叮囑兒子劉禪。一代梟雄,臨終前的兩句話,字字珠璣。我領略的是好事由小事做起,壞事也要從小事開始防範。

凡事不要因小而不做,更不能因為不好的事小而去做。這兩句說話的智慧,不單改變命運,也能幫我們立於不敗。做事要在高處著眼(認定目標)、小處著手(點滴累積),穩打穩扎一步一步向前走,家庭、子女關係、學業、事業必事事如意。每天多行一步去觸動我們身邊的朋友吧!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在古訓《增廣賢文》中有我國唐代著名詩人、哲學家韓癒的一句治學名聯:“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韓癒的這句話意在告訴人們,在讀書、學習的道路上,沒有捷徑可走,沒有順風船可駛,想要在廣博的書山、學海中汲取更多更廣的知識,“勤奮”和“潛心”是兩個必不可少的,也是最佳的條件。

那麼什麼是勤奮? 怎樣做到勤奮呢? 勤奮,即不懈地努力,努力學習。 它具體表現為:勤學、好問、樂讀、善思。
勤學,就是要在學習上捨得花時間,每人每天都有24個小時,除了休息、睡覺、適當的運動以外,把絕大部分的時間用在學習上的人就稱得上是勤學的人。

好問,在學習中,你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問題,有的問題可以通過自己的刻苦鑽研加以解決,但有的問題不是自己所能解決的,在這種情況下,你必須不恥下問,向同學向老師請教。 向別人請教問題不是一件難為情的事,別人不會因此而取笑你,反而會覺得你是一個謙虛的人。 正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

樂讀,那就是要博覽群書,除了我們上課用的教科書,還要多讀各類適合少年兒童閱讀的書,如:兒童文學、童話、寓言故事、少年百科全書,以及各類的報刊雜誌等等,它會令我們大量地吸收信息,增加我們的知識面。

善思,古人說,學貴有疑,這就是說,在學習過程中,你不是一味地吸收,而是要開動腦筋,多問幾個為什麼,學會思考問題,敢於提出問題,有思考才能有發展,有發展才能有創新。

如果把勤奮比作鳥的羽翼的話,那麼勤奮是左翼,而右翼就是“潛心”。 把心沉下來,少一點貪玩,少一點浮躁,把心思放到學習上來,把聰明才智用到刻苦鑽研上來,給自己一個安寧的學習環境和心理空間,營造一種腳踏實地勤奮向上的氛圍,讓雙翼共振,那時你必能展翅高飛,到達你理想的彼岸。
同學們,學校是書山的登山口,是學海的揚帆港。 從這裡我們登山入林,從這裡我們揚帆起航。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讓我們以韓癒的治學名聯爲學習的座右銘,相互共勉,共同上進,力求做得更好!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于思,毀於隨。 ——韓愈

事業或學業的成功在於奮發努力,勤勉進取。太貪玩,放松要求便會一事無成;做人行事,必須謹慎思考,考慮周詳才會有所成就。任性、馬虎、隨便只會導致失敗。本義;學業由於勤奮而精通,但它卻荒廢在嬉笑聲中,事情由於反復思考而成功,但它卻能毀於隨隨便便。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出自《左傳·宣公二年》

大意是誰能不犯錯誤呢? 犯了錯誤而能改正,沒有比這更好的事情了。 《左傳》這句話源自一個歷史故事。 春秋時,晉靈公無道,濫殺無辜,臣下士季對他進諫。 靈公當即表示:“我知過了,一定要改”士季很高興地對他說:“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遺憾的是,晉靈公言而無信,殘暴依舊,最後終被臣下刺殺。 歷史上確有能改過而終成大業的君主。

百善孝為先

出自清代王永彬《圍爐夜話》

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源。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則生平極不欲為者,皆不難為,所以淫是萬惡之首。

心中常抱著仁心,孝心,那麼,天下任何不正當的行為,都不忍心去做,
所以,孝是一切行為中應該最先做到的.一個人心中一旦起了邪曲的淫惡念頭,那麼,平常很不願做的事,現在做起來一點也不困難,因此,淫心是一切惡行的開始.

試想,一個人如果連孝敬父母,報答養育之恩都做不到,誰還相信他是個"人"呢?又有谁愿意和他打交道呢?

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關心和愛護是最真摯最無私的,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永遠也訴說不完的:吮著母親的乳汁離開襁褓;揪著父母的心邁開人生的第一步;聽著父母那無私的聲音學會了叫第一聲:爸爸,媽媽.在無微不至的關懷中成長;災災病病使父母熬過多少個不眠之夜;讀書升學費去父母多少心血;立業成家鋪墊著父母多少艱辛。 可以說,父母為養育自己的兒女付出了畢生的心血。 這種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間最偉大的力量。

如果讓我用愛去排名的話,那麼首先應該愛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談到愛他人,愛集體,愛社會,愛祖國……

所以將來不管我們走到哪裡,都要記著爸爸、媽媽;而且更要趁現在在他們身邊的時候,多孝敬他們。

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

《孟子·離婁上》

孟子曰:「不仁者可與言哉?安其危而利其災,樂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與言,則何亡國敗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

對本來就不講仁義道德的人,你要如何對他說明仁義的觀念呢?他把即將面對的危險看做安全;把即將臨頭的大難看成好事,淨喜歡做些會讓自己倒大楣的事。如果連這種人都肯改過向善,遵從道德仁義規範的話,又哪來國破家亡的事情傳出呢?

從前有個小孩在路旁唱著歌謠說:「你看,滄浪的水這麼清澈,我可以拿帽帶來這裡洗。哎呀,你看滄浪的水怎麼這麼混濁,剛好可以用來洗我的髒腳ㄚ。」孔子剛好從小孩身邊經過,聽到他唱的這首歌,便轉頭對隨行的學生說:「你們有聽到小孩唱的歌嗎?水若清澈就用來洗帽帶;水若混濁就用來洗髒腳,都是一樣的東西,卻有天大的差別待遇,這是什麼緣故呢?這都是水自找的啊!」

人生在世,一定是你先不在乎自己,他人才會無視你的存在;一個家庭會四散,一定是家人先毀壞,別人才會毀壞它;一個國家會滅亡,一定是自己給人討伐的原因,他人才有藉口攻打你。《書經》太甲篇有提到:「老天爺降臨的災難還可以避免,但是自己造成的災禍,則是怎麼躲也躲不掉。」就是這個意思啊!

嗟來之食

【原文】

齊大饑,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1)之。有餓者蒙袂(2)輯屨(3),貿貿然(4)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5)!來食 ! 」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6)而謝(7)焉。終不食而死。曾子(8)聞之曰:「微(9)與!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禮記·檀弓下》)

【批注】

(1)食:音四,拿食物給人吃。
(2)蒙袂:用袖子遮臉,即不願見人。袂,音妹,衣袖。
(3)輯屨:拖著鞋子。屨,音巨,鞋子。
(4)貿貿然:眼睛看不清楚而冒失前行的樣子。
(5)嗟:音接,有輕蔑意味的招呼聲。
(6)從:跟隨。
(7)謝:表示歉意。
(8)曾子:即曾參,春秋時代魯國人,孔子弟子。稟性至孝,相傳《大學》為其所述;又作《孝經》。後人尊稱為「宗聖」。
(9)微:不必、不應當。

【故事闡述】

春秋時代,齊國爆發大饑荒。黔敖在路邊準備了食物,供應飢餓的路人來吃。有一個飢餓的人用衣袖遮著臉,拖著疲累的腳步,跌跌撞撞地走來。黔敖左手端著食物,右手拿著湯飲,說道:「喂!來吃吧!」那個人揚眉抬眼看著黔敖說:「我就是不願意吃這種無禮的施捨,才會餓到如此地步!」黔敖立即追上前向他道歉,但他仍然堅持不吃,後來終於餓死了。曾子聽了這件事後說:「應該不必這樣吧!黔敖無禮招呼時,當然可以不吃離去,但如果他道歉了,就可以吃了。」

後來人們根據這個故事,濃縮為「嗟來之食」這句成語,原比喻帶有輕蔑態度的招呼別人來吃食物,後多指侮辱性的施捨。

故事裡的窮漢子,人窮志不窮,有骨氣,不吃「嗟來之食」,令人欽佩,值得讚揚。但正如曾子所說,既然對方已道歉,就不應介懷對方之前的語氣;而且對方贈食物讓人活命,始終是善舉,何必偏執堅持,最終白白失去性命,實在不值得。
救濟貧苦、幫助別人,本來就應該真心誠意,卻也不代表可以趾高氣揚,令人難堪。能夠有能力去幫人,是一種福氣。有恩於人,如果經常掛在口邊,以恩人自居,就失去助人的意義,態度惡劣,就更惹人討厭。

Monday, February 1, 2010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意指:一個人靜心獨處時要時常反省自己所犯的過錯;和別人閒談時切莫談論他人的是非。
我們的社會長期以來,一直處於對立之中,街頭巷尾、公園樹下或新聞媒體,所見所聞大部分都是非議某人某事怎樣,名嘴大師眾說紛紜、口沫橫飛,但就事論事、理性分析則不多見,我們的社會病得很深,相信大多數人都有同感,在這樣一個五顏六色的大染缸中,能保有心靈清醒實更可貴。

古語云:「吾日三省吾身。」自我反省的功夫十分重要;我們凡人或許不必做到一日三省,但起碼在一天清閒靜坐當中,想想今天所作所為,理性分析孰是孰非則並非難事,不好的事情發生,不要都只怪別人有問題,以為自己都沒錯,這種只見他人的過失,卻不能反省自我的人,本身就是態度偏差,凡事都有前因,才有後果,可能你瞪人一眼,人家才飽你一拳,不是嗎?

不要急於批評別人是非,談人是非事,自已也是是非人,即使置身其中,焉知局中事,何況非局中人,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就看我們站在那角度,世事何嘗不是如此,每個人各有不同的價值觀,是非對錯原本就難有一定的標準,將自我主觀價值的判斷量尺,拿來度量別人,怎敢說客觀標準呢?

何況喜歡談論他人是非的人,通常也會為人所詬病!如果我們對常常高談闊論,言不及義、東家長、西家短的人印象不佳,那麼切莫步上他的後塵而不自知!

不要忘了,當你一指指向別人的時候,有三指卻指向自已呢!

勸君惜取少年時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唐朝 杜秋娘>

其中「莫惜金縷衣」、「惜取少年時」是作者勉勵青年朋友們要珍惜青春年少好時光,不要貪圖眼前的歡樂享受。

自從髮禁解除後,班上部分外向的、好玩的學生,喜歡在頭上髮動腦筋,卻不愛在頭中腦增智慧,每每屢勸不聽,當時我總會以杜秋娘的這首詩與學生們共勉。

大體上,在意物質享受、貪圖眼前歡樂的學生,家境較寬裕,從小養尊處優,這些學生吃東西時百般挑剔、挑三揀四,中午不訂飯盒,只吃自己喜歡吃的零食。對這些學生我常常諄諄告誡,希望藉由先聖先哲留給我們的良好生活規範,在覺知覺察中,徹底改變自己生活中的壞習慣。

這些學生很在乎穿著打扮,不喜歡打掃工作,也不願在群體中付出。星期假日,通常是成群結伴去看電影、逛街、吃東西或者在網咖中逗留,因此在黑板上的座右銘,我經常寫的就是珍惜光陰的勉勵詞,其中以「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兩句詩在國中年少時光的心境剖析上,最為貼切。

其實如果大家了解在短暫的生命中,每個人只能活這麼一次,尤其青春年少更是一個短暫的美夢,如果稍一放縱疏忽,當你醒悟時,它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了。難怪岳飛在<滿江紅>一詞中,慨歎:「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晉朝陶淵明也曾經感嘆歲月匆匆而寫了一首詩「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即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常常勉勵學生珍惜生命中的春天,因為青春年少正是我們每個人生命中的春天,沒有年邁的父母須憂心,沒有家中嗷嗷待哺的幼兒,也沒有職場上競爭的壓力,更沒有盤根錯節的人情世故牽牽絆絆。無事一身輕的快感,心中遠大的理想、抱負與目標,足以讓豪情壯志充塞在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裡。

青春的本質,不是讓我們盡情揮霍享樂的,也不是讓我們一味地追流行、趕時髦,更不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恣意放縱;而是以堅忍的毅力,克服迎面而來的諸多挑戰,以旺盛的求知慾,探究新知,接觸新事物,以熱心去服務人群,豐富自己的生活,爲自己創造更寬廣的發展機會。

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年僅23歲,愛因斯坦創立相對論年僅26歲,蕭邦創作世界名曲(C小調練習曲)年僅20歲,其他如:李白10歲就通曉經文,王維9歲就擅長書法,白居易5歲就會寫詩----------等等,不勝枚舉。由此可知善加利用年輕的生命,及早充實自己,會使我們累積更多超越別人的資本。

光陰荏苒,歲月悠悠,希望每個青年朋友都能妥善利用時間,作時間的主人,在自己的生命列車中,掌握好自己的方向盤,穩健行駛。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在那物質不豐厚的古代,人們道德水準高,自我約束力強,思想單純,胸襟開闊,大家都是性情中人,一旦成為知己,則義重情深,縱使中途分離,因著山川阻隔,往來不易而造成了連繫困難,再難聚首,但美好的短暫相聚時光,永留心底,那股溫馨的回憶、堅定的情誼,總是雋永而綿長:那伯牙為鍾子期碎琴,只因知音難覓;甚者為一句承諾,可以犧牲性命,肝膽相照。

其實那時候的人,樂天知命,不做什麼非分之想,聚時珍惜,離時曠達。既然人生如飄蓬,長相聚首無法掌控在能力有限的人們手中,那麼就讓所有天下人間重情知義的人,不要太在意別離。相聚固然值得相惜,在不能時,就用一份最最誠摯的情,化萬里天涯成比鄰而居吧!王勃與杜少府之間的男兒豪情,拓展出一種天遠地闊的襟懷,讓人為之撼動!時空雖阻隔了知交的形體,而心、而情、而意,它不僅能跋山涉水、經霜歷雪,甚且幽冥路也阻擋不了!

仔細咀嚼品味這兩句詩,總讓人嚮往古人那種朋友之間相知相契的至情,和面對離別時所表現出的一番內心情境的豁達與灑脫!

反觀今日資訊發達,交通便捷:一封電郵、一通電話,甚或搭上飛機朝飛暮至,立刻可以與地球另一端的友人連繫,那真是天各一方的知心朋友,宛如近在咫尺的芳鄰一般,是體會不到古代那種時空的冷酷阻隔所造成的別緒離愁的憾事。而手機的普及,更能隨時掌控知交的一舉一動,時刻得知對方的一言一行,而這些科技物質的烘托所建立的友誼基礎,反而脆弱已極,在切身利益面前顯得不堪一擊,經常好友反目成仇,那是因為相處機會的增多,對方的短處昭然若揭,心態暴露無遺,因而成為生死之交的可能性大大降低,連新婚夫婦、恩愛夫妻都難長久,何況朋友?

今古相對比,似乎這兩句詩都適用:一方面凸顯今日尖端科技的進步,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縮短到如此的地步!只是頻繁的接觸,發展出多采多姿、多面性的友誼,而什麼東西多了,人就不重視、不珍惜,久而久之即顯得平淡無奇,關鍵時刻,哪顧及情義?立即分道揚鑣,或者惡言相向、互揭瘡疤。反不如古人的聚少離多,美好的印象,歷久彌新,深厚的情誼,珍貴無比!形體的隔離怎能阻擋精神的連繫?這一點可能是出生在今日的年輕人所體會不了的。當然這只是自己的一愚之見罷了!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世事洞徹都是哲理,處處都是學問。即使是以下這麼一則小小故事,卻也雋永潛藏著發人深省的大道理:
有一位修行人在修行了幾十年以後,忍不住向他的師父請示是否自己就快修行滿了?他的師父沒有答話,只交一個碗讓他想法子把石子裝滿,這位徒弟細心的把碗塞滿了小石子,告訴師父說:「這碗已經裝滿小石子了。」 師父又讓他試著把沙子往碗裏放,徒弟做好了又告訴師父說:「這碗可真的裝滿了,再也裝不下去了。」 師父微笑著拿了一杯水輕輕鬆鬆的倒進碗裏的沙子裡。徒弟羞愧的同時恍然大悟了,原來師父意有所指的是怎麼個回事了。

人就怕孤芳自賞、自滿、偏見而自以為是;就怕人生沒有目標或懷憂喪志,不能向內找自己的不足,不能知道真正的自我。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滿招損,謙受益」,百尺竿頭更上一步,成就的層次、境界自然就是不一樣的了。

修行路上本多苦,而學海無涯,學無止境,若「欲窮千里目」,須「更上一層樓」。為學、修心、處世、做人、治事等等方方面面,何嘗不又都是這樣的。「不經一番寒徹骨,哪來梅花撲鼻香」,且讓我們充滿熱誠與信心,堅定勇猛精進,無所求而隨緣成長,歷練而更成熟吧。

精誠所至 金石為開

真誠待人是做人的根本,因此在收集的人生座右銘之中,我特別鍾愛「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句格言。在日常生活當中,由於業力輪報的關係,有時也會遇到一些對自己懷有敵意的人,或者由於自己的言行不慎讓一些人產生了誤解。此時我總是在心中默念「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句話,以自己的真誠和善意慢慢的化解生生世世所累積下來的孽緣,一旦能做到化敵為友時,內心的深處就會產生「柳暗花明又一春」的感覺。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一語出自《莊子‧漁父》︰「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漢朝王充的《論衡‧感虛篇》中也有論述︰「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意思是說,人的誠心所到,能感動天地,使金石為之開裂。比喻只要專心誠意去做,什麼疑難問題都能解決。

據說在中國古代的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有一位著名的射箭能手名叫熊渠子。有一天夜裡,當他經過一片山林時,忽然望見前面不遠的地方躺著一隻老虎。他嚇出一身冷汗,趕緊拉弓搭箭,對準老虎就射。可是,那隻老虎不動也不吼。熊渠子感到奇怪,壯著膽子走過去一看,原來是一塊像老虎的大石頭;再一看,他射出的那支箭整個兒鑽進石頭裡去了。熊渠子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心想︰我的氣力再大也射不穿石頭啊﹗他後退了幾步,又拿起一支箭,開弓向石頭射去。只聽「啪!」的一聲,箭卻被彈了回來。熊渠子又連射幾回,都是這樣。他弄不明白是怎麼回事,於是搖搖頭,嘆了口氣,繼續趕路去了。 後來這個故事很快傳開了。人們議論說,熊渠子所以能射開石頭,是因為他當時心志專一,精力高度集中的緣故。

後人根據這個故事將「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句名言傳了下來,它內在的涵義是說如果做事肯花心血,就連像金屬、石頭那樣堅硬的東西都能被打動、被敲開。形容只要有恆心、有毅力,沒有什麼事是做不到的。人們經常用它來說明只要專心致志,肯下苦工夫,就能達到目的;有時也用來比喻誠心待人,就可以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實在人的信仰方面又何嘗不是「心誠則靈」呢?誠心敬神、誠心向佛才能感動神靈,真正得道。開創中華衣冠文物的先祖軒轅黃帝第一次去崆峒山求見遠古仙人廣成子時,由於擺起了國君的架子和排場,沒有得到廣成子的認可。廣成子現身於半空雲端中,語意深長地對黃帝說︰「治理天下者,沒有見積雲就想下雨,沒有到秋天就想草木黃落,那裡能談至道呢?」說畢,拂塵一揚,廣成子隱入雲霞之中,讓黃帝無功而返。

後來黃帝在一百歲時決定再次上崆峒山拜師問道。這一次黃帝單獨一人,悄悄離開軒轅之丘上崆峒山。黃帝此時學會了謙恭,於是在路上遇到了一位長者(仙人赤松子),赤松子指點黃帝說︰「仙凡本無界,只在心上分;不惜膝行苦,一誠百道通。」 一路上,黃帝不斷思索這四句言詞,直到鞋磨穿、腳磨破,寸步難行時,才恍然大悟,決心以膝代步,爬上崆峒山。砂石如刀,膝破血流,黃帝所過之處石子都被鮮血染紅了。 廣成子早知黃帝又來求道之事。黃帝的心誠、志堅感動了廣成子。當黃帝膝行到崆峒山下時,廣成子立即派出金龍把他接上山去。之後,廣成子傳道於黃帝。黃帝回國後,依廣成子所教之道,靜修養身。在一百二十歲時,黃帝乘龍白日升天。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無論是做人還是修煉,不管是處世還是求道,它都是一句萬年不朽的至理名言。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願天下有心人以此共勉之。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遍讀中華史書,看盡古詩名句,在成千上萬的名詩佳句之中,唯獨宋代文天祥在《過零丁洋》一詩中所留下的「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最讓人刻骨銘心、 終生難忘。這兩句詩,表明了文天祥視死如歸的崇高氣節,他認為人生在世誰都會死去,死並不可怕,重要的是要有一顆精忠報國的赤忱,永遠照耀在青史之上。文天祥在廣東兵敗被元軍俘虜之後,不為高官厚祿所動,不畏生死折磨,面對淫威,威武不屈,坦然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無畏氣概面對敵人的屠刀,從容就義。在文天祥看來,生固然可貴,但忠義更高;為了持節盡忠,犧牲生命是在所不惜的。正因為有了這樣的堅貞信念,所以他才能做出氣壯山河的義舉。可見,真正有氣節的正人君子,是能夠坦然對待生死福禍的。這種堅貞不屈的崇高志向,養成了他們身上的浩然正氣,使他們義無反顧、無所畏懼的為道義捨身成仁。
生命誠然可貴。然而,為了恪守心中的道義、良知與信仰,坦然面對死亡的人都有一顆高尚的靈魂。人生於世間,幾乎每個人都帶有與生俱來的對死亡的恐懼心。然而,一個人如果達到了較高的精神境界,自然會正念在胸,看淡生死,無所畏懼。古往今來,真正的男子漢都是胸懷正氣、義薄雲天、具有吞吐天地之志的鐵血男兒,他們絕不會貪生怕死。因此,古今中外都有無數的忠臣義士與修煉人心存正念,生死不懼。民族英雄岳飛精忠報國,面對奸臣的冤殺,無怨無悔,慷慨盡忠;義士關羽深懷忠義,城破被圍,面對威逼利誘,心如鐵石而不背主;文天祥兵敗被俘,在牢中寫下了千古流傳、擲地有聲的鏗鏘之作《正氣歌》︰「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面對生死要挾與高官濃祿的引誘,文天祥告訴忽必烈︰「一死之外,無可為者。」所以,他留下的千古絕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也在正人君子的心中豎起了不可磨滅的豐碑。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從人的本質來講,本來善惡分明,正邪不兩立。然而,如果處在一個安定的和平時期,卻很難分辨出一個人是忠是奸或人品的高低,這是因為奸臣可以用花言巧語遮掩其奸行,壞人也可以隨時為自己帶上一副偽善的面具。因此,大凡逢艱難的時勢,才會構成對人們信念與氣節的考驗。每一個時代,能在逆境中、以至於臨生命危險仍堅持自己崇高追求與信仰的人,才是真正的忠臣義士。這就是千古以來很多忠臣義士遇難之後仍能被後人尊敬與傳頌的原因。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這兩句詩是出自唐太宗李世民〈贈蕭瑀〉詩中的名句︰「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它極富有哲理性的啟示,與鮑照詩中的「時危見臣節,亂世識忠良」有異曲同工之妙。在風平日麗的日子裡,「勁草」混同於一般的草;在和平安定的環境中,「誠臣」也容易混同於一般的人們︰其特殊性沒有顯現出來,因而不易鑑別。只有經過猛烈大風和動亂時局的考驗,才能看出什麼樣的草是強勁的,什麼樣的人是忠誠的。總之,這首詩形象而深刻地說明︰禁受得住大風摧折的草,才稱得上強勁;只有在嚴峻危急的關頭,才能考察出一個人的真正品性和節操;只有經過血與火的洗禮,才能識別出誰是堅定的忠臣。古代宋朝有忠臣岳飛精忠報國,不畏金兵的強悍與奸臣的讒言,在生命危險前不計個人的危難,一心要收復故國河山;關羽兵敗城破,面對曹操的各種金錢美女的利誘,依然不肯背盟負主;文天祥數次兵敗後被俘,面對生死要挾與高官厚祿的引誘,也仍然不肯背叛舊朝。真正的忠臣義士都不會因為逆境或生命處於危險就放棄自己的節操,因為他們都有非常堅定的信念。

積善之家慶有餘 積惡之家禍必至

說起善惡必報的因果關係,許多人可能會馬上聯想起這是源於佛教中的理論。然而「積善之家慶有餘,積惡之家禍必至」這兩句話卻不是來源於佛教,它是來源於中國古書《易經》中的兩句名言。意思是說積善行的家族必能翼庇子孫,而作惡多端的家族必然會禍延後代。由此看來,中華民族從很久以前就接受了因果報應的思想,古代的中國人大都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現實生活中發生的天災人禍,對人們的行為起著一種重要的警示作用,它既有現世現報的元素,也與祖先輩做過的壞事有一定的因果關係。

古往今來,現實生活中善惡有報的實例不計其數。因為善惡必報是天理,所以從皇帝、宰相到市井小民,從來沒有做了壞事最終沒遭到報應的。例如中國宋朝的大奸賊秦檜雖然也曾經一時權勢顯赫,一手遮天,但是因為他作惡多端,陷害忠 良、枉殺好人,死前就遭到了現世現報,身生背瘡在痛苦中死去。死後又被塑為鐵像跪於岳墳之前,千年遭受世間萬人的唾罵就是一個明證。秦檜的惡行也禍及他的子孫,以至後世有許多人以姓秦為恥辱。

善有善報的實例也是數不勝數。據史書記載,古代在福建有位做過少師的人,名叫楊榮,其祖上世代以擺渡為生,每當豪雨成災沖毀民房時,總有人畜貨物順流而下,別的船隻總是爭相撈取貨物,只有楊榮先祖以救人為要,貨物一概不取,鄉裡的人都笑他愚笨,到了楊榮父親出生時,楊家便漸漸富裕起來了。有一天,一位神仙化為道士,到楊家向少師的父親說︰「你祖先積有許多陰德,子孫必當享受榮華富貴,某處地方可築祖墳。」於是少師之父就依言把他祖父和父親埋葬在那裡。日後生了楊榮,年紀才二十歲就登科及第,後來還位至三公,並蒙皇帝加封曾祖、祖父、父親,像少師一樣大的官,後來其子孫也興旺不衰,而且出了許多賢達之士。

神目如電,疏而不漏。人世間的真誠與善念最終都將得到福報,行惡之人最終無法逃脫天懲。

非淡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

人生的旅程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在面對挫折與苦難時,如果想保持一份豁達的情懷,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就需要有一種博大的胸襟和非凡的氣度。一般人非常看重個人利益的得失,因此就很難控制自己的七情六欲,只能在情天恨海中隨波逐流。而修煉人則能把名利情色看得很淡,也能做到寬容忍讓,其胸襟和氣度自然遠在一般人之上。寧靜致遠則是一種更高的精神境界,它不是通過外界的環境或外力來改變自身的心靈狀態,而是用內心的寧靜來豐富自身的想像力。在紅塵濁世中通過修養自己的心靈使其達到平淡祥和的境界,就如蚌之含砂,在孤獨與痛苦中孕育著璀璨的明珠。因此,我認為一個人在最寧靜時刻的思維,就是他的靈魂昇華後最珍貴的思想結晶。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兩句名言出於諸葛亮的《誡子書》,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簡單樸素,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熱鬧,心境安寧清靜,才能達到遠大目標。諸葛亮在《誡子書》的開篇便諄諄告誡他的子弟,要「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也就是要保持清心寡欲,以成就高尚的道德情操。「淡泊明志」,可使人品味人生,領略人生,頓悟人生;「寧靜致遠」,讓人潛心修煉,心如靜水,胸襟開闊,天人合一,達到物我兩忘的「空靈」境界。

寧靜對於人而言,是一種高貴的形式,真正的寧靜,屬於內心充滿力量的人,任何時候,任何惡劣的環境中,他只會徹底地反省自己,不會把別人當成意識型態及個人利害方面的敵人。一個內心充滿力量的人,也極少滋生別人打敗自己的仇怨。

心靈的寧靜,能與宇宙時空中無窮無盡的能量連接在一起,潛移默化地使人的靈魂昇華,會把一切美好的東西變得永遠充滿神秘色彩。為了放淡自己的各種欲望,我習慣在孤燈夜靜的書案前,頭靠著鬆軟的椅背,輕輕地合上疲憊的眼睛,閉目養神,忘記自己,忘記世上困擾人的一切。 在寧靜中,我的生命變得猶如滿天的輕風細雨那樣悠長、清澈、溫和,緩緩的逍遙於宇宙時空之中……

一個人要想消除心靈的煩惱,寧靜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珍愛生命,就必須修心養性。人總有一天會走到生命的終點,金錢散盡,一切都如過眼雲煙,只有精神長存世間,所以人生的追求應該是一種境界。在紛紛擾擾的世界上,心靈當似不動的高山,安貧樂道;不能像水中的雜草,隨波逐流。居住在鬧市,在嘈雜的環境之中,不必關閉門窗,任它潮起潮落,風來浪湧,我自悠然如局外之人,沒有什麼能改變心中的寧靜。身在紅塵中,而心早已出世,在白雲之上。

人生的煩惱來自於非分的欲望,種種誘惑使人心中的明月蒙塵。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這兩句話包含了極其高深的修心養性之道。修養心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值得用一生去琢磨。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盡還復來

人在天真的童年時代大都是無憂無懼的,但是在許多後天的觀念產生了之後,保護自我的心理就會越來越強盛,同時也在各個方面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擔心。儘管人世間的任何狀況可能在瞬間就會發生許多改變,然而大多數人仍然無法放下內心的精神壓力,在憂慮與困苦中膽戰心驚地度日。在現代社會中,無衣食之憂的人是極少數,大多數人都被生活的重擔壓得抬不起頭來,一生都在為柴米油鹽而奔波。不知道生命真正意義的人或拼命求財,或拼命求官,在紅塵濁世中漫無目標地隨波逐流。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這兩句聲調高亢、意氣豪爽的名詩源於李白所作的〈將進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意思是說:上天給了我才能必然能得到應用;即使散去千金,花完了還會重新得到。中國人幾乎沒有人不知道李白的,因為李白是站在盛唐詩壇高峰之巔的偉大詩人,他在中國詩歌的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堪稱中國詩壇第一人。李白的詩歌在藝術手法方面的顯著特點是﹕想像神奇,變化無端,結構縱橫跳躍,句式長短錯落,形成了雄奇飄逸的風格。這詩中名句表明李白儘管在政治上受到挫折,但仍對自己充滿信心,對未來也持樂觀態度。他認為自己的才能終將得到發揮,因此應該高歌痛飲,即使散去千金,還會重新回來。這是對自我、對人生的有力肯定,表現出詩人頑強的生命力與豪爽高尚的氣質。也曾經激起過眾多文人墨客的俠義情懷,催人奮發向上。

古今中外的許多聖賢與偉人,在貧窮和無權無勢的人生中都沒有自暴自棄。儒教始祖孔子一生中只做了三個多月的官員,生活上貧困潦倒並沒有磨滅他傳道的意志, 他為後世留下了做人的規範和豐富的文化遺產;李白本人生性豪放,淡泊名利,在他的人生中做官的時間也很短,卻為後人留下了千年不衰的詩詞名句;田園詩人陶淵明更加出俗,為了精神的解放即使辭官不做也「不為五斗米折腰」,其思想境界則在苦難中得到了昇華。

不可否認,人生在世,無法離開金錢。也不可否認,不管積累多少金錢,離開人世時一分也不能帶走。因此,在賺夠了生活費用之後,仍是一味追求金錢就會失去人生的價值。人生在世,貴在修德。生命的意義在於昇華和返本歸真,因此有錢有勢並不是人生成功的標誌。一個人即使人生中無財或少財,只會使他現實生活艱難,卻無礙於其生命的昇華。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個人的一生是否成功,並不是以得到錢財的多少或權勢的大小來決定的,而是在於人的思想境界是否在有限的人生中真正得到了昇華。一個人要想活得瀟灑豁達,就必須衝破金錢的束縛,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心態面對生活上的壓力,積德行善,修心養性,真誠的人品、善良的心靈以及寬容的胸懷必能為自己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人世間任何偉大的事業都是由很多小事與無數的小環節組合而成的,事情的成功也都是由小到大逐漸積累的,沒有細節的積累,就不可能有大事的成功。正如古語中所說的那樣:「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因此人生中的一思一念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或許可以完全改變人的一生。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會積少成多,積小成大。當一個人發現了自己的錯誤或過失時,就應該及時糾正和改過。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一語出自韓非的《韓非子.喻老》:「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尋之室,以突隙之煙焚。」意思是說,一個小小的螞蟻洞,可以使千里長堤潰決。比喻小事不慎將釀成大禍。相傳中國古代臨近黃河岸邊有一片村莊,為了防止水患,農民們築起了堅實的長堤。有一天,一個年老的農民偶爾發現螞蟻窩一下子猛增了許多。他心想:這些螞蟻窩究竟會不會影響長堤的安全呢?他要回村去報告,路上正好遇見了他的兒子。他的兒子聽後不以為然地說:那麼堅固的長堤,還害怕幾隻小小螞蟻嗎? 隨即拉著他一起下田了。當天晚上風雨交加,黃河水暴漲。咆哮的河水從螞蟻窩始而滲透,繼而噴射,終於沖決長堤,淹沒了沿岸的大片村莊和田野。
各個行業中都有許多類似的教訓。據傳說以前有個商人賺了一大筆錢,正騎著馬急駛在歸家的途中。離家已經不太遠了,他的僕人突然發現馬的後掌蹄鐵上掉了一顆釘子。「別管它,反正只有六個小時的路程了。」 商人一邊說,一邊繼續策馬急跑。到了中途休息的時候,僕人又一次向商人報告:「馬右後腿的蹄鐵已經掉了,是不是重新給它安一個新的?」商人回答說:「算了吧。反正只剩下三個小時的路程了,馬應該能挺過去的。」但是,繼續趕路沒過多久,那匹馬就開始一拐一拐的舉步艱難,然後馬的腳冒出了許多血水,最後終於一跤重重地跌了下去,折斷了腿骨。商人無奈只好下馬,與僕人背上背包步行回家。不僅傷了馬,還耽誤了回家的行程。

事實就是如此。在現實生活中,小的錯誤或過失如果不及時改正,最終就會慢慢釀成無法彌補的大錯。因此,誰說釘子不重要?誰說馬蹄鐵不起眼?人生中的小小錯誤是不容忽視的。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古往今來成就大事業的人很多,經常使一般人對他們感到敬佩、羡慕,因為人人都渴望能取得像他們那樣的成就和榮譽。但是,怎樣才能達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呢?
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已習慣於只說不做,以至於看到別人成功時也僅止於感到羡慕。筆者有個同事,他從年輕時就夢想做一個作曲家,可是一直沒有成功,現在年過五十,仍然是一個行政管理人員。我曾經問過他:「你什麼時候放棄了當作曲家的希望呢?」他回答說:「高中畢業後報考音樂學校落榜時就放棄了。」啊,原來他從來就沒有真正地為夢想做過努力!每個人的人生目標可能有所不同,有的理想遠大,有的僅是止於足食豐衣,然而不管是什麼樣的願望,都應該牢記住下面的名言:「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這句名言源於老子的《道德經》:「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意思是說:千里的路程,是從邁第一步開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是從小到大逐漸積累起來的。 一個人如果認準方向之後不停地朝著目標努力,從小處做起,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持續積累著,就必能走向成功。

凡是爬過泰山的人都知道,如果要登上頂峰玉皇頂,就必須拾級而上,循序攀登。從岱宗坊起步,沿著六千多級的石階,一步一步地向上走,經過紅門到達中天門,再艱難跋涉過十八盤,跨上南天門,最後才會有「一覽眾山小」的視野與心境。

俗話說:「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創業與修行,對於一般人來講是非常艱難的事,但是如果誠心進取、不畏困苦地跨出第一步,並以堅持不懈的恒心和毅力向所定的目標邁進,人世間再難的事也會變得比較容易,最終就能達成願望。

在中國古代的四川,曾經有兩個貧富懸殊的和尚:一個和尚非常有錢,每天過著舒舒服服的日子;另一個和尚卻很窮,每天除了念經時間之外,就必須去外地化緣,日子過得十分艱苦。 有 一天,窮和尚對有錢的和尚說:「我很想到印度去拜佛,求取佛經,你看如何?」有錢的和尚回答說:「路途這麼遙遠,你要怎麼去?」窮和尚說﹕「我只要一個 缽、一個水瓶、兩條腿就夠了。」有錢的和尚聽了之後哈哈大笑說:「我想去印度也想了好幾年了,一直沒成行的原因就是路途太遙遠了。我都去不成了,你怎麼可能去得成?別做夢啦!」 然而,一年之後窮和尚徒步萬里從印度回來了,並且還帶回一本印度的佛經送給有錢的和尚。有錢的和尚看到窮和尚果真達成了自己的願望,慚愧得面紅耳赤,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任何事情如果只是停留在口頭上、想像中,是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心中的理想付諸於實施、使夢想成真。一般人只要有心提高自己,持之以恆、不斷的在道德修養與技術能力下工夫,就不怕沒有出頭之日;而修煉人只要一心向佛,精進不止,最終一定能功成圓滿!

千金易得 知己難求

在現代社會中,人們普遍認同了高度競爭、弱肉強食的價值觀,這樣的社會體系使人際關係變得越來越冷淡。生活貧困時尚有許多朋友可以同甘苦、共患難,一旦生活富足,身邊的朋友卻反而越來越少。此一現象,值得人們反省深思。

一個人無論事業如何成功,如果沒有幾個可以交心的朋友,或者因為自私自利導致眾叛親離,那肯定是一個失敗的人生。古人云:「 千金易得,知己難求。」在人生的旅途中,朋友是不可缺少的,如果能遇到一個知己,那更是莫大的福氣。這是因為只要願意付出勞力,人人皆可賺錢。但是人生路上真正的好朋友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所謂朋友,一般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相交,一種是相知。相交甚易,相知則難得。明朝馮夢龍的《警世通言》卷一中寫道:「這相知有幾樣名色:恩德相結者,謂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謂之知心;聲氣相求者,謂之知音。」 從遠古至今,每個人都在滾滾紅塵中尋覓著自己的知音。但是真正的知音是什麼?似乎沒有一個很明確的定義。許多人於是經常以〈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歷史典故來描繪人生中知音的珍貴與難得。

相傳在二千年前的春秋時代,晉國上大夫俞伯牙出使楚國後歸國覆命,八月十五日在江上突遇狂風暴雨,浪高水急,乃泊舟在龜山腳下。稍後雨過天晴,月明星稀,俞伯牙心曠神怡,鼓琴詠志。一曲未竟,琴弦自斷,「琴有誤,高人顧」,俞伯牙四下尋找,無意中遇到了正在採樵的鍾子期。作為琴中高手的俞伯牙向來十分自負,他不相信深山曠野之中會有人聽得懂他的「陽春白雪」,不料鍾子期滔滔不絕,從琴史、琴理直到俞伯牙彈奏的琴曲無一不通,著實使俞伯牙吃驚不小。

他沉思片刻,調好音,撫琴再操,先是志在高山。子期贊道:「美哉!巍巍乎志在高山。」伯牙又撫琴一首意在流水。子期又贊道:「美哉!蕩蕩乎意在流水。」鍾子期的真才實學令人心折,而當他得知鍾子期因耕樵奉孝而隱居山林,更覺仰慕不已。一夕風雨,成就了「人逢知已,琴遇知音」的奇緣,兩人相見恨晚,便結為摯友,約定來年再會。

第二年,伯牙按期赴約,誰知子期不幸病故,見到的只是山野小徑的一抔黃土。伯牙痛失知音,悲痛萬分,就在子期墓前彈奏一曲「高山流水」,然後割斷琴弦,摔碎琴身,決心終生不復撫琴。玉笙拋殘,金徽零亂,俞伯 牙斷琴謝知音的故事從此流傳。

生命是一種緣,感情也是一種緣。由此看來,千金易得、知已難求的確是一句至理名言。遙想詩仙李白,緣何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名吟?再看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這些名句都共同呼喚著兩個字:知已!如果沒有知已,李白就寫不出千古吟誦的佳句,王勃也吟不出膾炙人口的詩篇!

人生需要知已。真正的知已,能夠同榮辱,共進退,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哪怕風再大,雨再大,也視若無睹。人有知己,人生才會無悔。

禍兮福之所倚 福兮禍之所伏

在日常生活當中,有許多人經常以自己的得失的角度來衡量事情的好與壞,有些人每天都為蠅頭小利而樂而憂。然而,由於人們看到的只是事情的表象,有許多事情其實無法馬上判定是福是禍。得到未必是福,失去也不一定是禍。沒有挫折就不會有智慧,沒有付出就難以有收穫。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一語出自《老子.五十八章》,意思是說禍與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轉化。禍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禍的因素。也就是說,好事和壞事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在一定的條件下,福就會變成禍,禍也能變成福。

最能說明禍與福之間可以互相轉化的例子莫過於一則「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寓言故事,它出自於《淮南子•人間訓》。故事中說,靠近中國北方邊塞的地方,住著一位老翁。老翁精通術數,善於算卜過去未來。有一次,老翁家的一匹馬,無緣無故掙脫羈絆,跑入胡人居住的地方去了。鄰居都來安慰他,但是他心中有數,平靜地說:「這件事難道不是福嗎?」幾個月後,那匹丟失的馬突然又跑回家來了,還領著一匹胡人的駿馬一起回來。鄰居們得知,都前來向他家表示祝賀。老翁無動於衷,坦然道:「這樣的事,難道不是禍嗎?」

老翁家畜養了許多良馬,他的兒子生性好武,喜歡騎術。有一天,他兒子騎著烈馬到野外練習騎射,烈馬脫韁,把他兒子重重地甩了個仰面朝天,摔斷了大腿,成了終身殘疾。鄰居們聽說後,紛紛前來慰問。老翁不動聲色,淡然說道:「這件事難道不是福嗎?」又過了一年,胡人侵犯邊境,大舉入塞。四鄉八鄰的精壯男子都被徵召入伍,拿起武器去參戰,死傷不可計數。靠近邊塞的居民,十室九空,都在戰爭中喪生。惟獨老翁的兒子因跛腳殘疾,沒有去打仗。因而父子得以保全性命,安度殘年餘生。所以福可能轉化為禍,禍也可變化成福。這種變化深不可測,誰也難以預料。

一次失敗就是一次假期,樂觀豁達之人都懂得享受假期而不會埋怨他人,反而會利用這種機會休養好自己的身心,冷靜的思考人生、總結經驗,在假期過後重踏人生旅途時就會出現新的轉機。即使是遇到了最壞的狀況時,也應該看到人生處處隱藏著令人意想不到的機會,坦然面對人生中的挫折,不屈不撓,就必能走向光明的彼岸。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是一句既通俗,又帶有很強哲理性的成語,它出自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的第一百零三回,諸葛亮絞盡腦汁、精心設計把司馬懿父子誘入上方谷內,並且以乾柴火把截斷谷口,火箭地雷齊發。司馬懿父子與魏兵進退無路,面臨火焚滅頂之災。恰好此時狂風大作、驟雨傾盆,滿谷大火盡被大雨澆滅。司馬懿父子趁機殺出重圍,事後諸葛武侯只得仰天長歎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淡淡的一句俗語,道破了世間成功的玄機!凡事皆有天意,一件事的成功並非取決於人付出了多少努力。人有百算,上天只有一算,但是這一算卻決定了最終的結果。「人謀」是過程,「天成」是結果;「人謀」前,「天成」在後。人世間有許多事,即使費盡千辛萬苦,結果總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這就是人謀之後終由天意給出的結果。由此可見,一個人為自己的目標而努力所能達到的程度是有限的,而天時、地利、人和等外在環境的這個「天」,對於人的影響卻是巨大的,那才是決定一件事情成敗與否的關鍵。

一個人無論小時候樹立什麼樣的理想,想當工程師、教授、科學家也罷,想當畫家、作家、詩人也好,那只是他自己的美好夢「想」而已,最後為他安排工作的是別人,不是他想幹什麼就能幹什麼。人們經常在生活中體味到的是身不由已,想幹的事不能幹,不想幹的事幹不完,所以人的一生無法隨心所欲,總是處於被動之中,處在天意的制約之下。
  
人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也必然要遵循自然規律。為獲取更多的物質財富而破壞自然環境就是逆天而行,其結果必將是距離幸福越來越遠。但是因為人們往往擁有太多的欲望,從而最終迷失了自己。強求而不合時宜,必遭受挫折和失敗。歷史的發展是神的安排,人世間的任何事都有天意存在。知天命,順天意,隨遇而安,不強求任何不屬於自己的東西,萬事順其自然常懷感恩之心,就必能能悠然自得、瀟灑一生。

仰不愧於天 俯不怍於人

人生在世,貴在能恪守忠孝節義等事,方能於人道無愧,昂首立身於天地之間。一個普通人難免有時會做錯事情,事後總是不勝懊悔。然而,事業上的挫折或技術上的缺失不會在人們心中留下太深的愧疚,人一旦做了缺德或有損天理的壞事之後,良心一刻不得安寧才會讓人深感後悔莫及。因此,如果把「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作為一種為人處事的道德準則,時時刻刻約束自己的私心或欲望,由此來感悟人生的真諦,就能度過一個無悔的人生。

「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語出《孟子.盡心上》,意思是說為人坦蕩正直就能做到對天、對人都感到問心無愧。每個人的思想境界不同,所以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幸福觀。孟子對幸福的要求也不同於一般人,他在《孟子.盡心上》中說:「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用現代語言解釋出來就是:君子有三種樂處,但是稱王於天下並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在,兄弟沒災患,是第一種樂趣;抬頭無愧於天,低頭無愧於人,是第二種樂趣;得到天下的優秀人才而對他們進行教育,是第三種樂趣。與此相比,孔子的幸福觀則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古代聖賢們的幸福觀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因為都是與人的精神境界有關的,所以在生活中要想去真正實現它,就需從真誠的心性修養開始。

從一個人的幸福觀可以看出他的人品、學養和抱負。一個人如果堂堂正正、心懷善良、寬容忍讓,自然就能做到問心無愧,也就不難做到「俯不怍於人」。但是要想做到「仰不愧於天」,那就必須懂得什麼是天理,這就不是一般人的思想境界所能達到的了。以前我讀過這樣一個佛教故事:有一個儒生遇到一位修行的高僧,就請教他說:「我每做一事,事後總是不勝懊悔,請問您我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懊悔呢?」 高僧笑著回答說:「你先聽我講一下人生的十種後悔:一、逢師不學去後悔;二、遇賢不交別後悔;三、事親不孝喪後悔;四、對主不忠退後悔;五、見義不為過後悔;六、見危不救陷後悔;七、有財不施失後悔;八、愛國不貞亡後悔;九、因果不信報後悔;十、佛道不修死後悔。」然後又問他說:「這十種後悔之中,你是屬於哪一種後悔呀?」 儒生聽後回答說:「看起來這些後悔,都是我的毛病!但是我不懂得怎樣治療,所以請您慈悲開示。」 高僧笑著回答說:「那很簡單呀,你只要把十種後悔的『不』字改為『要』字就可以了。那就是:逢師要學,遇賢要交,事親要孝,對主要忠,見義要為,見危要救,有財要施,愛國要貞,因果要信,佛道要修。你只要服用了這一字良藥,定能無悔於人生。」

一個人如果徒有富貴而無修道之心,終其一生必然難成正果。細思之,前九種後悔如果做錯了,還有可能在有生之年反省之後有改正的機會,唯獨第十種後悔,一旦鑄成大錯,就沒有機會改正了。因為不修佛道,要死後才能知道後悔,然而那時即使後悔也來不及了。因此,只有感悟到做人的真正目的,在有生之年入道得法,走上返本歸真的道路,才能真正的做到人生無悔!

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

中國古語有句話:「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人常常執著於各樣終究難以滿足的慾望而苦苦追求,從中生出無盡的煩惱與痛苦。倘若能深刻體認佛家所云,萬般皆有命,富貴功名與幸福美滿由德而生,失德而散盡之理,就不會為再為世俗表相的利益,而傻傻的以傷害他人卻損失自己珍貴的德去交換。

金玉其外 敗絮其中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語出明朝劉基的〈賣柑者言〉:「觀其坐高堂,騎大馬,醉醇醴而飫肥鮮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意思是說,外面像金像玉,裏面卻是破棉絮。比喻外表很華美,而裏面一團糟。

當時的劉基在一個夏日的某一天在杭州城裏漫步,只見一個小販在賣柑子。柑子是很難保存到夏天的,但劉基發現這小販賣的柑子金黃油亮,新鮮飽滿,就像是剛從樹上摘下來的,他便去向小販買了幾個。雖然價錢是上市時的十倍,但覺得小販能把柑子貯存到現在,也是很不容易的事,貴就貴些吧!回家後,劉基剝開柑皮,發現裏面的果肉乾縮得像破舊的棉絮一樣,便拿著柑子,去責問小販為何騙人錢財。

不料,賣柑子的小販從容地笑了笑,說:「我靠賣這樣的柑子為生,已經有好幾年了。買的人很多,誰也沒有說什麼,就是先生您不滿意。」接著,小販說道:「當 今世上騙人的事到處都是,豈止是我一個?請問,那些威風凜凜的武將,從裝束看,比孫子、吳起還神氣,可是他們真正懂得兵法嗎?那些頭戴高帽、身著寬大朝 服、氣宇軒昂的文官,難道他們真正掌握治理國家的本事嗎?寇盜橫行,他們不能抵禦;百姓困苦,他們不能救助;貪官污吏,他們不能處置;法紀敗壞,他們不能整頓。這些人一個個身居高位,住著華美的房舍,吃著山珍海味,喝著瓊漿玉液,騎著高頭駿馬,哪一個不是裝得道貌岸然、一本正經的樣子?又有哪一個不像我所賣的柑子那樣,表面上如金如玉,內中卻像是破舊的棉絮呢?」 劉基聽後覺得他講的話很有道理,回到家裏之後有感而發,立即揮筆寫下了這篇〈賣柑者言〉。

人世間的事,很多時候由於外表包裝的五花八門,往往令人眼花撩亂而被其外觀迷惑。真正的智者卻不會只聽其表面,而是分析其各種動機與可能性,透過現象去觀察事物的本質。在世風日下、道德淪喪的時代,善惡真偽難辨,如果心中失去衡量的準則,就容易人云亦云,失去識別真假的能力。

一個人如果做到清心寡欲,就能在人心複雜的環境中經常保持一顆清明透徹的心,不為世事所迷,成為一位明慧不惑、具有大智慧的人。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做人應該怎樣看待人生中的名利與富貴?

《論語》中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中國歷史上不乏安貧樂道的高雅之士, 詩仙李白就有「千金散去還復來」的豁達與豪邁。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人生的大樂,在於擁有自己的志向和樂趣,並不需要依靠物質財富,不需要虛偽的榮耀。不合理地、非法地、不擇手段地竊取了財富和榮耀是非常可恥的事。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是孔子的名言,也是孔子看待和求取富貴的具體原則,即須合於「義」與「仁道」,違此而獲,則被視如過眼雲煙之不足取。同時亦表明其於清貧生涯甘之如飴、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與襟懷。這兩句名言語出《論語‧述而》:「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貴,於我如浮雲』」。意思是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也樂在其中。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孔子認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會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對於有理想的人來講,可以說是樂在其中。這種快樂是走在人生正途上的效應,正所謂「從心所欲不踰矩」 。對於不符合於道的富貴榮華,孔子視之如天上的浮雲一般,堅決不予接受。因此,一個正人君子要想達到高尚的精神境界,首先要做到不受外界物質環境的誘惑,進一步擺脫虛榮的惑亂,在艱苦的生活環境中以苦為樂。

中國古代周朝時,有個人叫陶答子,他在陶城做官三年,名聲並不怎麼好,但他的家產財富卻翻了三倍。他的妻子勸他說:「沒有能力而做大官,這是禍害;沒有功勞而家昌盛,這是積災。現在你只貪求富貴越來越多。我聽說南山有玄豹,在霧雨中隱藏七天而不下來覓食,為什麼呢?它是想潤澤皮毛長成斑紋,為的是能夠隱藏自己躲避禍害。豬不擇食長得肥壯了,就會被殺掉。現在你不修德而家越來越富有,災禍就要到了。」陶答子沒有聽妻子的話,反而將其趕出家門。結果僅過了一年,陶答子就因事發被處以死刑了。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富而無德的劣行禍亂社會、危害民眾,壞事做盡者必遭天懲!

讀書破萬卷 下筆如有神

其實,讀好書,多讀書,對於陶冶品德情操,提高為人處世的各種能力,都是大有益處的。培根也說過「讀書足以怡情,讀書是以長才。」 讀是寫的基礎,寫是讀的延伸,讀是內化吸收,寫是外化釋放。形象地講:讀是輸入,寫是輸出。即使是寫同一個題目的文章,有的人能把文章寫得豐富而深刻,易懂而感人;有的人則把文章寫得局促而膚淺,難懂而乾澀。這是由於作者的道德品質和思想深度的不同所造成的。而思想深度的不同,則是由作者讀書的多寡和人生閱歷的差異所決定的。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兩句名詩出自於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的《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其意思是說:「讀盡萬卷書,那麼寫文章時就會才思泉湧,就像有神仙相助一樣。」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過:「真正高明的人,就是能夠借助別人的智慧,來使自己不受別人蒙蔽的人。」一個有志向學的人,獲得智慧,感悟人生,決不能只靠個人的經歷和實踐,而必須利用前人已積累的經驗。古人云:「凡操千曲而後曉聲,觀百劍而後識器。」初學書法的人常要臨摹字帖;臨摹多了,自己就要學會一著,佳者還要獨創一體,成為書法大師。初學表演的人常要模仿他人,甚至亦步亦趨;模仿多了,自己就會嫺熟自如,佳者還要獨成一派,比師者更高一籌。初學各種手藝的人都要從師,從一錛一斧、一錘一鑿、一刀一剪,照葫蘆做瓢;照做多了,自己就會巧技在手,佳者更會花樣翻新、獨出心裁。同理可證,學寫文章也必須從多讀文章開始。

青春時代是人生的黃金季節,其他年齡段的人都羡慕年輕人,而年輕是金錢買不來的巨大財富。在青春時代就能讀破萬卷書,那將為未來的人生寫下輝煌的一筆。這裏所說的讀萬卷書,不是指學校的教科書。而是指課外的書,如老子的《道德經》、孔子的《論語》、孫武的《孫子兵法》及周文王的《周易》這樣的中華智慧經典書籍自不待言,即使如《水滸傳》、《紅樓夢》、《西遊記》及《三國演義》那樣的經典文學小說也有很高的可讀性。在讀萬卷書的過程中,與他人共用自己擁有的優秀書籍不僅是一種做人的修煉,同時也提高了這些書籍的使用價值,使自己交到更多的朋友。從前筆者曾把自己喜歡的優秀書籍借給其他的朋友閱讀,後來那些朋友們告訴我說:這些好的書籍改變了他們的人生。

讀課外書籍不需要準備考試,因此也沒有精神壓力。當然在選擇好書時需要思考,如果沒有特定的目的時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決定閱讀哪些書籍。對於自己特別喜歡的書或有實用價值的書籍可以反覆閱讀,以發展自己的心靈力量,並且嘗試在生活中應用書中的原則或方法,它必定可以激發大腦中潛在的靈感與創意,幫助人走向成功。讀萬卷書之後,就已擁有了驚人的力量,接下去就應該在實踐中充實自己的人生了。

古今中外優秀的文學作品以及其他文章所反映出來的多種知識浩如煙海、博大精深。唯有博讀,才能從書中吸取歷史上無數生活經驗的結晶、淵博的智慧,提高識別真假的智力,並且可以豐富自己的想像能力。使思想境界得到昇華、情操得到陶冶、學問和見識得到長進。博讀還能使人們通過古今中外無數著名作家的作品來學習清新、優美、犀利、辛辣等各種風格的語言特色,從一首詩歌、一篇散文、一則寓言或一部遊記中得到美的享受,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美的教育。這對於淨化人心、培養純正無私的高尚道德情操,將能起到非凡的促進作用。

往者不可諫 來者猶可追

古人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生在世,難免有時會說錯話或做錯事。其實,有了錯誤並不可怕,只要勇於承認,堅決改正,就可以避免重犯曾經犯過的錯誤。有錯失知道悔改的人,仍不失為高尚之士。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這句名言語出《論語•微子》,大意是說過去的事不可挽回了,將來的事還來得及改正。原文是:「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楚國的狂人接輿唱著歌從孔子的車旁經過,他唱道:「鳳呀! 鳳呀!為什麼你的德行竟如此衰敗?已往的事情不可挽回,未來的卻還來得及。算了吧!算了吧!現在從政的人物都很危險!」孔子下車,想和他談談,他卻趕快避開,使孔子沒有能夠和他談。也許這個楚國狂人接輿的形象有點嬉皮士的味道,但是他所唱的內容卻是非常非常深刻的,尤其是,「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這兩句話,其意思也正合於孔子在〈八佾〉篇裏所說的「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的精神。「往者不可諫」就是「遂事不諫」。用我們的今天的話來說,那就是過去了的就讓它過去了吧,關鍵是要把握未來。「來者猶可追」就是指要把握未來。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在我們處理個人生活中的事情或總結人生道路上的成敗得失等方面,也是很有意義的借鑒。人生不應該總是為過去所發生的遺憾之事而愧恨或歎息,吸取教訓之後就可以避免重犯曾經犯過的錯誤。以前有一位很有名氣的語文老師在教育他的孩子時,拿來一個十分精美的彩色氣球,當孩子讚美這個氣球的獨特造型時,老師故意讓他的孩子用力將氣球吹得更大一些,結果氣球被吹得爆裂掉在地上成了碎片。孩子發出了惋惜聲,可是這種惋惜也無法使氣球再恢復原形。老師見狀語重心長地對孩子說:「今後在你的生活中如果發生了無法挽回的事時,請記住這個破碎的氣球。」

破碎的氣球,使孩子懂得了過去的已經過去,不必為破碎的氣球而惋惜,不要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生活不可能重複過去的歲月,光陰似箭,來不及後悔。人唯一能做的就是從過去的錯誤中吸取教訓,在以後的生活中不要重蹈覆轍。

在短暫的人生中,錯過了就別後悔。因為後悔並不能改變現實,只會消弭未來的美好,給未來的生活增添陰影。不慎跌倒了之後躺在地上哭泣終究無用,馬上爬起來重新出發才是積極的人生!

自古男兒當自強

天地分陰陽,人間有男女。男人有陽剛之猛,女人有陰柔之美。生為男人,理應奮發進取,自強不息。「眼前多少難甘事,自古男兒當自強。」就是十分值得人們好好自勉的兩句格言。自強,是一種甘之如飴的態度使然。自強意味著要承受巨大的壓力,但只要微笑著面對生活,就能在壓力和困難之中走出低谷,邁向成功。俗話說:「好事多磨。」人世間的任何事情都不是輕而易舉的,總難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所以只有從容不迫地拿出勇氣,不灰心,不氣餒,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所收穫。

唐朝的李咸用在《送人》一詩中,拋開離別的悲情,抒發了豪邁的情感:「眼前多少難甘事,自古男兒當自強」。面對人生困境,不能消磨意志,喪失信心。哪怕千難萬難,也要勇敢面對。自強自立,才能提升人格境界,從而創造出人生的嶄新樂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是《周易.乾.象》中的名言,大意是天體運行剛健不息,有才德的人應該像天體運行那樣自強不息。古人深刻認識到天體的運行是很有規律的,周而復始,永不停歇。因此,以天道為榜樣,激勵人們自強不息。

老子說:「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老子》第三十三章),大意是能夠戰勝別人是有力量的表現,但能夠戰勝自己才是強者。《老子》一書處處充滿智慧,這裏講的是一種處世態度,強調了個人修養的重要。一個人真正的對手恰恰是自己。努力克服自身的弱點,才能變的強大起來。強者的精神之所以可貴,在於其不怨天尤人,在於其永不言敗的堅韌不屈。孔子讚賞剛毅的性格,他自己就是一個「發憤忘食, 樂以忘憂」的人。孟子則從反面強調:「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自強才能自立,自強也是人的一種很重要的道德修養。

在現實社會中,不論做任何事情都難以做到一揮而就。要完成一個工作或是生活中的目標,就會遇到一定的困難與阻力。只有善於克服困難和阻力的人,才能最終走向成功。在我剛到異國日本求學時,曾為聽不懂日本教師的講課而煩惱。灰心失意之際,一個日本老教授知道了我的困惑,就送給我一張條幅,讓我掛在自己的房間內,那條幅上醒目地寫著六個英文字母「You Can!」那時儘管我的英文程度不高,卻仍然可以理解這句英文的大意是「你可以」或「你能行」。只是覺得這樣的翻譯太不雅觀,因此就不再用華語去思考它的內涵。每當遇到困難時,我都會聯想到這張條幅,並在心中默念「ICan」,結果許多難題都最終得到解決,來自學習及生活中的許多阻力就在一片「I Can」的聲音中化解了。

此後,當我在攀登富士山時,在半山腰遇到了暴雨。山路崎嶇難行,備感體力不支。仰望雄偉的山頂,真正處在了進退兩難的境地。雖然極不情願半途而廢,但是每走一步都要消耗更大的體力。此時我突然回想起「You Can」的鼓勵,強忍艱辛最終爬上了頂峰。

當一個人遇到挫折或不被人理解,或者別人沒有善待自己時,不要怨天尤人,而是應該找一找自己的原因。僅僅從外界找藉口,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更重要的是,無法進一步提高自身的修養。其實,一個人的成功不在其有多高的天賦,也不在其有多好的環境,而在其是否具有堅定的意志,堅強的決心和明確的目標。腳踏實地,百折不撓,一步一個腳印地向著崇高的理想邁進,就能走向真正的成功。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晉‧陶潛所寫《雜詩》十二首中的第一首: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感於時光之易逝,他勸人珍惜一生中年富力強的美好時光,因為青春只有一次,就像一天之中不會有第二個早晨,所以不要讓時光白白溜走。

時光真不待人,又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句同樣是勸人把握青春歲月及時努力的名言,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但懂得珍惜光陰之外,人生努力的目標到底為何?是求得富貴功名嗎?還是擁有美滿幸福的家庭?或是什麼都不重要,只要當下活得快樂就好?

不為五斗米折腰而罷官歸隱,成為中國歷史第一位田園詩人的陶淵明,除感慨歲月無情之外,他對人生的真實相還有著深刻的體認,故能將人生形容成無根無蒂像飄在田間小路的塵埃(種子)。既然人生無常,所以落地生緣,四海之內皆能為兄弟,彼此同歡共樂何須計較。整首詩除了勸人珍惜光陰外,還流露出對世情看淡,對利益不執著的智慧。

有一種蟬白天出生到晚上就死了,牠應該最能體會「一日難再晨」的真諦;相對於人生百年,在超脫三界外的神仙世界中,用他們那無盡無量的壽命來看人生,必覺得人的生命也像那朝蟬般一樣短促。什麼富貴功名,什麼家庭幸福,都只是鏡花水月而已,所以古今中外才有這麼多有智慧有根基的人,要把紅塵拋,入山尋仙訪道去。

不破樓蘭終不還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這一名句語出王昌齡的〈從軍行〉(其四),意思是說,在大沙漠上身經百戰,穿破了鐵鎧甲,但如果不攻破樓蘭(吐蕃),我們絕不回家!原詩為四句:「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詩的前兩句從景物描寫入手,情景交融。首句的「青海長雲暗雪山」寫出了浩渺的青海湖上空瀰漫著濃密的長雲,在湖的對岸橫亙著綿延千里的茫茫雪山。第二句「孤城遙望玉門關」描寫了孤城與玉門關遙遙相望。前兩句描繪了一幅廣闊的畫面。詩人細微的觀察了邊塞特有的景物,刻畫了西北邊疆空曠淒涼、條件艱苦、環境險惡的氣氛,以此展現遠征的邊關將士不畏艱難困苦的豪放精神。 第三句「黃沙百戰穿金甲」以黃沙百戰,金甲穿破,點出征戰時間之久,暗示戰爭的激烈頻繁殘酷艱苦以及敵軍的兇悍與邊境的荒涼。在這樣艱苦的困難環境之下,將士們仍有「不破樓蘭終不還」的以身報國的豪情壯志。

「黃沙百戰穿金甲」只有短短的七個字,卻概括了邊關將士們的戰鬥生活,寫出了戰鬥的激烈程度。將士們在槍林箭雨中拼死衝殺,身經百戰,黃沙把護身的金甲都磨穿了,由此可見戰鬥的激烈,這句詩概括力極強,給讀者留下了非常廣闊的想像空間。「不破樓蘭終不還」更是以激情的筆調,寫出了壯士們的豪壯誓言。不擊敗敵人,誓不還鄉,忠勇報國的英雄氣慨躍然紙上。

盛唐的邊塞詩意境高遠,格調豪壯,像雄渾的軍號,一聲聲激昂的號音使聽者熱血沸騰。 盛唐的邊塞詩人視野開闊,胸懷激蕩,展現了磅礴的浪漫氣質和大無畏的精神境界。他們唱出了那個時代的最強音,充分體現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詩壇上絕無僅有的奇葩,也是後世詩人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峰。王昌齡的七絕詩是古今傳誦的名篇,也是唐代絕句的壓卷之作。

為人在世,自信是非常重要的,抱定一個堅強的信念,是走向成功之路的必要因素之一。經常大聲朗讀盛唐的邊塞詩,就可以使人豪氣頓生,精力倍長,對於消除悲觀、失望的負面情緒無疑是非常有益的。

滿招損、謙受益

惟德動天,無遠弗屆。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帝初於歷山,往於田,日號泣於旻天,於父母,負罪引慝。祗載見瞽叟,夔夔齋栗,瞽亦允若。至諴感神,矧茲有苗。 《尚書‧大禹謨》

易經六十四卦,所講的都是天地陰陽變化的道理與做人的方法。每一卦爻中,有凶有吉,凶卦是警戒人去惡從善,吉卦勉勵人要日新又新,唯有這個謙卦,每一爻都吉祥。書經上也講:自滿,就會遭到損害,自謙,就會受到益處。

《了凡四訓》的作者袁了凡有一年到京城去會試,他的同鄉嘉善人一起去參加會試的,大約有十個人,但只有丁敬宇這個人非常謙虛,袁了凡跟同去會試的費錦坡說:這位老兄,今年一定考中。費錦坡問道:怎樣能看出來呢?

袁了凡指出:只有謙虛的人,可以承受福報。你看我們十人當中,有誠實厚道,一切事情,不敢搶在人前,像敬宇的嗎?有恭恭敬敬,一切多肯順受,小心謙遜,像敬宇的嗎?有受人侮辱而不回答,聽到人家毀謗他而不去爭辯,像敬宇的嗎?一個人能夠做到這樣,就是天地鬼神,也都要保佑他,豈有不發達的道理?等到放榜,丁敬宇果然考中了。

《菜根譚》也有句話:「敧(欠)器以滿覆,撲滿以空全。故君子寧居無不居有,寧處缺不處完。」敧器(易覆之器)因為裝滿水而遭致傾覆,存錢的撲滿因為空虛未滿而獲得保全。所以,君子寧處於無爭的格局,也不居於有爭奪的場所,寧願身處缺殘不足之境,也不追求處身的完美。

天理運行之道常是啟人智慧的寶藏。看那月之陰晴圓缺,就應瞭解圓滿的極致或許正是殘缺的開端。一個人不管覺得自己已經多麼了不起,或有多大的本事,也不可得意洋洋或顯得志得意滿,若不然,當天理衡量此人之心量已達極限,受福的容量已滿,再賜福也無多餘心量可容納時,接下來便順著天理運行之道使其滿有所缺了。若其人受此教訓仍渾然不悟,更將招致難以彌補的虧損,或是身心的受創或是金錢的損失,而這樣的虧損,卻是應可避免且導因於己啊!

故智者明瞭以有限的生命無法窮盡宇宙奧妙之理,而懂得持謙抑自處之道,反而能常處居盈保泰之境;至於那稍有所得便躊躇滿志者,就總是要等到遇上深刻的教訓,才能從痛苦的經驗中增長智慧了。

小不忍則亂大謀

古人云:「小不忍則亂大謀」。為人處世如果能夠忍辱負重,那就是一種韜晦、涵養、胸襟寬廣和目光遠大的象徵。在中國古代,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忍辱負重得以復國,韓信忍受胯下之恥而最終成就大業。不斷追求個人品德修養的提高,是儒家傳統文化的顯著特徵之一。「小不忍則亂大謀「這句名言體現了儒家思想中的忍耐精神,百行之本,忍之為上。在人生的一切事業上,都存在著忍耐、克制的需要。

「小不忍則亂大謀」語出《論語.衛靈公》,原文是:「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意思是說,對小事不能正確對待,不加以容忍,就會給自己謀求的大事帶來失敗。歷史上有許多面對一時的羞辱不較不怨,沒有逞匹夫之勇,因而避免遭遇橫禍的故事。 例如:張耳和陳餘是魏國的名士,秦國滅掉魏國後,張耳和陳餘隱姓埋名來到了陳縣,靠在街上給人看門為生。有一天,當地一小吏責打陳餘,陳餘想起身反抗,張耳暗暗踩了他一腳向他暗示,使他接受了責打。等小吏走後,張耳把陳餘拉到桑樹下對他說:「以前我是怎麼對你說的?今天受到一點小羞辱就忍受不了,難道想要死在這個小吏手上嗎?「陳餘馬上理解了張耳的良苦用心。沒過多久,張耳和陳餘就都做了公卿丞相。當初他們如果與小吏發生爭執,那就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結果了。
一個人要想培養自己高尚的節操,就要在小事上有所忍讓。韓琦是北宋的三朝宰相,他性情深厚純樸,心胸寬廣,待人寬宏大量。他曾經說過:「欲成大節,不免小忍。」韓琦率軍駐紮在定州時,有一次他晚上寫信,叫一個士兵拿著蠟燭站在他的旁邊照明。士兵只看別的地方去了,沒想到蠟燭傾斜燒到了韓琦的鬢髮,韓琦立即用衣袖把火拂滅繼續寫信。等會兒回頭一看,發現旁邊拿蠟燭的人已經換了。他怕主管的官吏懲罰那個士兵,急忙把他叫來,說:「不要換掉他,他現在已經懂得怎樣持蠟燭了。」此後軍中的官兵都十分佩服韓琦的度量。韓琦駐守大名府時,有人獻給他兩隻非常寶貴的玉杯,說是絕世之寶。韓琦用白金酬謝了獻杯的人。他對玉杯十分喜愛,每逢宴會招待客人,都特別命人擺一張桌子,上鋪錦緞,把玉杯放在上面。有一天,韓琦招待管理漕運的官吏,他準備用這兩隻玉杯裝酒招待客人。突然一位侍吏不小心撞倒了桌子,兩隻玉杯都摔碎了。客人們都很吃驚,那位侍吏也伏在地上等候懲罰。韓琦臉色不變,笑著對客人們說:「任何物質的存亡都是有規律的。」並對那位侍吏說:「你是失誤造成的,並非是故意的,有什麼過錯呢?」客人們都對韓琦寬厚的德行和度量佩服不已。

古今中外,無論士農工商,能成大事的人都是有大忍之心的人。忍耐克制是中華民族為人處世的根本方法,是中華傳統文化道德的精華所在。然而,一個人如果不經歷浮沉磨礪,不潛心修煉,就很難做到大度寬容,剛柔相濟,百折不撓。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忘修心養性,不斷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就能養成「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氣節,那就是貫穿上下五千年中華民族文明史的浩然正氣。

士為知己者死

「士為知己者死」一語出自於《戰國策‧趙策一》,意思是說好漢為知己的朋友不惜捨棄自己的生命。原文是:「晉畢陽之孫豫讓,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說,去而就知伯,知伯寵之。及三晉分知氏,趙襄子最怨知伯,而將其頭以為飲器。豫讓遁逃山中,曰:「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吾其報知氏之仇矣。」這段話是說晉國俠客畢陽的孫子豫讓最初給范、中行氏做大臣,但並未受到重用,於是他就投效知伯,得到寵信。後來韓、趙、魏三國瓜分了知伯的土地。其中趙襄子最痛恨知伯,把知伯的頭蓋骨拿來作飲器。這時豫讓逃到山裏說:「唉!義士為了自己的知己而犧牲,女子為喜歡自己的人而打扮,所以我一定要替知伯復仇。」
下面是豫讓為報知遇之恩而捨命的經歷:他隱姓埋名化裝成一個受過刑的人,潛伏到王宮裏用洗刷廁所作掩護,以便趁機殺死知伯的仇人趙襄子。不久趙襄子入廁,忽然覺得心跳,就下令把涮廁所的人提來審問,才知道是豫讓化裝行刺。這時豫讓竟拿出匕首說:「我要為知伯報仇!」衛士拿下他,要殺他,可是趙襄子卻制止說:「這是一位義士,我只要小心躲開他就行了。因為知伯死後沒留下子孫,他的臣子中有肯來為他報仇的,一定是天下有氣節的賢人。」於是趙襄子就把豫讓釋放了。
可是豫讓繼續圖謀為知伯報仇。他全身塗漆,化妝成像一個生癩的人。同時又剃光了鬍鬚和眉毛,把自己徹底毀容,然後假扮乞丐乞討,連他的妻子都不認識他,看到他以後只是說:「這個人長像並不像我的丈夫,可是聲音卻極像,這是怎麼回事?」於是豫讓就吞下炭,為的是改變自己的聲音,他的朋友看到他時對他說:「你這種辦法很難成功,如果說你是一個志士還可以,如果說你是一個明智之士就錯了。因為憑你這種才幹,如果竭盡忠誠去侍奉趙襄子,那他必然重視你和信賴你,待你得到他的信賴以後,你再實現你的復仇計畫,那你一定能成功的。」豫讓聽了這話笑了笑說:「你的意思是為了老朋友而去打新朋友,為舊君主而去殺新君主,這是極端敗壞君臣大義的做法。今天我所以要這樣做,就是為了闡明君臣大義,並不在於是否順利報仇。況且已經委身做了人家的臣子,卻又在暗中陰謀計畫刺殺人家,這就等於是對君主有二心。我今天之所以明知其不可為卻要這樣做,也就是為了羞愧天下後世懷有二心的人臣。」
不久,趙襄子要外出巡視,豫讓埋伏在趙襄子所必經的橋下。趙襄子騎馬走在橋邊時,馬忽然驚跳起來,趙襄子說:「這一定又是豫讓。」經派人搜捕之後,果然是豫讓。因此趙襄子就責備豫讓說:「你不是曾經侍奉過范、中行氏嗎?知伯滅了范、中行氏,你不但不替范、中行氏報仇,反而屈節忍辱去臣事知伯。如今知伯身死國亡已經很久,你為什麼如此替他報仇呢?」豫主回答說:「當我侍奉范、中行氏時,他們只把我當作普通的人看待,所以我也就用普通人的態度報答他們;而知伯把我當作國士看待,所以我也就用國士的態度報答知伯。」於是趙襄子用憐惜的口吻感歎說:「唉!豫讓啊,由於你為知伯報仇,已經使你成為忠臣義士了。而寡人對待你,也算是仁至義盡。你自己想一想吧,寡人不能再釋放你了!」於是趙襄子就下令衛士把豫讓包圍起來。
這時豫讓對趙襄子說:「據臣所知,一個賢臣不阻擋人家的忠義之行,一個忠臣為了完成志節不愛惜自己的生命。君王以前已經寬恕過我一次,天下沒有不為這件事讚揚君王的。今天我到這裏行刺,按理您應在這裏將我處死。不過我想得到君王的王袍,准許我在這裏刺它幾下,我即使死了也沒有遺憾了。不知君王能否成全我的願望?」趙襄子為了成全豫讓的志節,就當場脫下自己的王袍由侍臣交給豫讓。豫讓接過王袍以後拔出佩劍,奮而起身,然後用劍刺王袍仰天長歎:「啊!天哪!我豫讓總算為知伯報了仇!」豫讓說完話就自殺而死。趙國的忠義之士聽說以後,都落淚惋惜不已。
古代的仁人俠士,完全不像現代人那樣只重視物質利益,他們對人生價值的衡量完全以精神為標準,一生也甘願為理念和正義甚至捨棄自己的利益或獻身捨命。因此我們可以從古人的行為中明白許多做人的道理、人生價值的真正所在,不斷的陶冶、純淨自己,使自己的精神有橫貫日月的浩然正氣,使自己的人生價值有高於物欲和世俗的昇華和輝煌。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一語出自《史記》卷七十八《春申君列傳第十八》。意思是說,到了應該作出決斷的時候,而不能決斷,反過來就要遭受禍害了。其中的歷史背景是戰國時代,楚國令尹春申君黃歇當初遊說秦昭王,以及獻身安排楚太子回國,非常聰明果斷。但是他在楚國任職期間,朱英勸他及早的把一個實力派人物李園除掉,黃歇卻猶豫不決,優柔寡斷,遲遲沒有接受勸告,後來黃歇反被李園派來的刺客殺死,終成千古遺恨。

士不可以不弘毅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語出《論語.泰伯》,原文是: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曾子說的這段話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曾子說:「讀書人不可不志向遠大,意志堅強,因為他肩負重任,路途遙遠。以實行仁道為已任,不是很重大嗎?直到死才能甘休,不是很遙遠嗎?要擔負這樣的使命,沒有堅毅宏大的品格是不行的。」 「士」是對讀書人的統稱,曾子是孔子的弟子,他著有《大學》和《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他認為讀書人不可以不胸寬大度,意志剛強堅韌,因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遙遠。
如果一個讀書人雖然飽讀詩書但卻沒有堅強的意志,狹隘的心胸遇到困難時就會中途退縮。做事沒有自己的意見和原則,那他就是一個懦弱無剛的人。試想一個懦弱無剛的人怎能為國家,為社會承擔起應盡的責任?這樣的責任沉重而久遠,這是由心中懷著堅強意志的讀書人實踐仁道理想決定的。孔子所講的仁道,精神就在於以仁愛的態度來對待國家、社會和別人,為此就要承擔起救世救人的責任。而曾子在進行仁德教育的同時特別強調人生的理想和堅定的意志。所以我也經常對年輕的學生們講:要想承擔對國家、社會與家庭的責任,必須要有「弘毅」。讀書人必須有遠大的抱負和堅強的意志,因為他對社會責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長。弘毅就是抱負遠大,意志堅強。對一個想要有所作為的人來說,遠大的抱負、堅強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 
曾子的這兩句名言後來就演化成了中國儒家人格中的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換一種表述就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一個人在顯達的時候能以天下為己任,而在困窘之時還不放棄個人修養,還能心懷天下,這就是君子所為了。在孔子之後,中國古代有許多名士當自己窮極潦倒的時候,還念念不忘蒼生黎民。詩聖杜甫在自己的茅屋僅能容身,破敗漏雨之時,他想的卻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范仲淹認為一個士人不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都應該繫念天下君民,都應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樣博大的胸懷與這樣高遠的志向,都是源自於孔子的《論語》和曾子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